从印度“阿琼”式主战坦克说开去

本站前言

本文发表于《兵器》2002年第一期,原文名称为《从印度阿琼式主战坦克说开去》,核心思想一是以技术前瞻的观点评论该坦克,二是以阿琼来提出对中国坦克技术发展的建议。但是,《兵器》杂志的编辑对此文进行了大量删改,发表时大约3000多字的内容被删去。尽管将第一部分思想基本保存,但是第2部分荡然无存,并且因此把文章名字改为《透析印度阿琼坦克》,使文章的思想性大为下降,从而变成了一篇仅仅具有技术前瞻性而不具有对中国坦克发展参考性的文章。幸好本人与作者认识,搞来完整版本,供大家参考。原文篇幅较长,分为两部分。作者以后将写另外一篇介绍坦克的文章,然后把自己的观点重新放进去。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谢绝转载。

前言

南亚强权印度一直以来与我国有领土争议,目前其还占领着我国部分领土,包括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雅江(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南侧地段。为了尽早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军事大国,印度进行了并正在进行着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武器装备与研究计划。而“阿琼”式主战坦克就是这些计划中已经基本结束的一个部分。到2000年9月底印度宣布订购124辆“阿琼”MK.1的时候,该坦克已经经历了26年的曲折研制历程。笔者认为,通过对该型坦克研制和性能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阿琼”的研制背景与过程

1972年,根据与巴基斯坦作战的经验,印度军方提出用一种新型坦克来代替“胜利”(Vijayanta)式主战坦克。同年8月,印度“战车研究发展局”(Combat Vehicles Research &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CVRDE,位于阿瓦迪市)开始了新型坦克的方案研究,起初对该新型坦克命名为MBT80,后以印度教神话中战神的名字改称为“阿琼”式主战坦克。1974年3月,印度政府正式批准了“阿琼”的研制计划,并为该项目进行了第一次拨款(1.5亿卢比)。原计划在1983年12月前完成第一辆样车,以后按每月一辆的速度再生产出12辆样车,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困难重重,实际研制进度落后于计划。到1984年3月,CVRDE在终于制成了首批2辆样车(此时其研制费用已达到3亿卢比),并在次年3月迫不及待地将其首次公开展出。但该项目进度并未因此而走上轨道,直到1987年底,CVRDE总共才制成10辆技术型样车(其中6辆交给陆军试验,4辆留在CVRDE做进一步的试验)。

在1987年5月,印度对这个项目进行了总结性回顾并决定继续拨款支持研制,此次拨款金额高达28.08亿卢比,计划该坦克在1990年开始正式装备印度陆军。于是,生产型的“阿琼”MK.1与“阿琼”MK.2分别从1988年春和1988年8月开始研制。同年,CVRDE对“阿琼”进行了第一次广泛的技术试验,结果发现了很多严重的技术问题,使得该计划不得不再次拖延。在快到1991年年底的时候,印度陆军对“阿琼”的缺陷实在放不下心,曾要求放弃这个项目,但没有获得政府批准,使该计划得以继续进行,然而在1994年和1995年的试验中,娇贵的“阿琼”仍无法满足已经降低的使用要求和战术技术指标,在军方的试验报告中,该坦克被判定为“不适宜上战场”,印度媒体则把“阿琼”由“主战坦克”戏称为“主败坦克”。而祸不单行的是,1996年用于部队试验的该型坦克又遭严重损坏,这引起了印度一些陆军军官的不满,他们公开称“阿琼”是“白象”,即“无用而累赘的东西”。

由于“阿琼”问题重重,而印度又不愿放弃研制,所以该计划再次拖延,要求CVRDE在1996年6月将15辆试制的“阿琼”MK.1转交给部队,但是“阿琼”再次让望眼欲穿的印度军方失望了,直到1997年4月,印度陆军的第43机械化团才得到这些坦克。而它们在同年进行的夏季试验中又暴露出了装甲防护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虽然到此“阿琼”已历尽挫折,但可能是出于自尊心和自主发展国防工业的需要,印度仍然决定把这种问题重重的坦克装备部队。1999年3月印度政府决定拨款4.25亿美元用于生产124辆“阿琼”MK.1坦克(每辆单价235万美元),在2003年前装备2-3个坦克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项计划又未能按时执行,一直拖到2000年9月底,瓦杰帕伊政府才宣布“阿琼”MK.1正式投产,全部124辆都将在印度国有的阿瓦迪重型车辆厂(Heavy Vehicles Factory at Avadi)生产,计划到2004年完成生产计划。此时,战车发展研究院已制成了包括样车在内的32辆坦克(包括12辆原型车、15辆预生产型车、2辆扭杆悬挂试验车、1辆专用测试车、1辆MK.2生产型车,还有1辆可能是可维修性试验车)。根据DRDO(即印度“国防研究发展组织”,前述“战车研究发展局”CVRDE是其下属机构),预测,未来5年生产124辆“阿琼”MK.1总计将需要180亿卢比,即每辆坦克单价高达470万美元,而另有一种估价则更高达530万美元。而且这些估价还没有包括“阿琼”服役后在弹药,备件和保障方面的费用。

“阿琼”从正式批准研制到投产,时间长达26年之久,相比之下,德国研制“豹2”和美国研制M1所花费的时间都不超过15年。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阿琼”在所有的第3代坦克中是最“难产”的。由于目前该坦克仍存在许多技术问题,且预生产型车进口部件比例高达60%(原型车此比例为27%),因此遭到印度国内各方面激烈批评,迫于无奈,印度决定进口310辆俄罗斯T-90S(俄文T-90C)坦克(其中大部分在国内按许可证生产),同时宣布将在现有的“阿琼”MK.1基础上研制“阿琼”MK.2型主战坦克,以满足陆军需要并应付国内的批评声浪。但依笔者之见,对于印度而言,首先全力解决“阿琼”MK.1的各种遗留技术问题才是上策。

“阿琼”的研制历程说明了两个在新型武器研制中很重要的问题,第一是为了确保诸如坦克之类新型作战平台的研制能力,必须重视平时的技术储备,如果没有足够的关键技术储备,到型号平台上马的时候才开始攻关平台各分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将很可能导致型号研制进度根本无法按照需求计划顺利进行。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在坦克研制方面做得比印度好,但是在其它某些方面也同样对这一点缺乏清醒的认识;另外一点就是一种平台出来之后,应该不断使其成熟、完善,并进行新技术的试验,以为下一步台阶性提高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而不应放弃对其存在问题的解决和系统性能的改进提高。在坦克方面,我国在1999年的阅兵中间展出了“最新型主战坦克”,那么如果把“阿琼”研制的教训运用到这里,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上彻底解决了“最新型主战坦克”存在的某些问题之后,再去发展新型坦克,这样实际上反而能够缩短新型号的研制时间,如果不按照这个规律办事,新型号即使研制出来,也将由于同样的技术问题而导致某方面性能不满足要求或者可靠性相对低下。

对于“阿琼”MK.1的性能,印度自己的说法是该坦克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足以与M1A2、豹-2A6相比美”。那么,该坦克实际性能到底如何呢?下面将依据公开资料,根据当今主战坦克的发展趋势,从“车辆电子系统”、“防护能力”、“火力与火控系统”和“机动性能”几大方面对该型坦克进行介绍与分析,并尝试从其中找出于对于我们有利的启示。

二)“阿琼”MK.1的车辆电子系统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促使坦克的技术水平产生质的飞跃。通过先进的电子技术将坦克的观察、火控、监控、通信、导航、识别等电子设备进行综合并使其与其它作战平台实现基于数据链传输的整体协同作战能力,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车辆电子学”的研究目标。这种技术的采用不仅将大大提高坦克的综合作战与生存能力,而且将使坦克能够以融入整个作战体系的方式应付日益严重的反装甲武器威胁,成为未来数字化作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它将使未来坦克也真正依据“平台—负载”的思想而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地面主力装甲作战平台”。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车辆电子系统”的具体发展目标是使乘员真正成为坦克平台的监控者,乘员不必和机械系统甚至直接观察系统打交道,而是通过基于多路传输数据总线和数据链的先进计算机系统以数据、声音和图象的形式实现人机交互,进行车内设备的监控与操纵、战场观察与目标跟踪瞄准以及了解战场整体态势并确定任务规划。为此,就必须在坦克平台上实现类似于第四代先进战斗机的“乘员工作站”。

目前,西方以M1A2/M1A2SEP、“勒克莱尔”、“挑战者-2”、“豹-2A5/A6”为代表的先进坦克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技术,而南非也业已在其TTD坦克试验车上进行过多路传输总线综合的验证。借助在M1坦克上多路信息传输系统试验的成果,M1A2在继承了M1A1HA的贫铀复合装甲的同时装备了“车际信息系统”(IVIS),使其进攻能力提高了54%,而防御能力提高了100%;“勒克莱尔”作为世界上第一种在设计时就全面采用“车辆电子学”的坦克型号,采用了能够接收并实时处理分队所组成的战场网络中所有战斗数据的“团级信息系统”,该系统使用了20多台微处理机;而“挑战者-2”、“豹-2A5/A6”也已经实现基于数据总线的电子设备综合。

作为一种20世纪90年代末期投产的主战坦克,“阿琼”MK.1的车辆电子系统同样采用了总线结构,其核心是MIL-STD-1553B标准的数据总线,这与M1A2/M1A2SEP、“挑战者-2”、“豹-2A5/A6”等相同(其中M1A2SEP使用Utility Bus总线,其标准类似于1553B),而“勒克莱尔”则采用了Digibus标准,其数据传输速率高于1553标准总线(后者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为1兆比特/秒)。这样,就为“阿琼”MK.1将来接入更多和更先进的电子设备打下了基础,比如采用数据传输系统、发动机电子控制与监视系统、一体化CNI(通信/导航/识别)系统等。由于印度目前没有改进“阿琼”MK.1的计划,所以预计该坦克以后会为新型坦克研制充当电子综合试验平台,而且印度在这方面很可能会同与亚洲一些国家防务关系密切的南非进行合作,后者早在1993年就已经公开其TTD新型坦克试验车,该坦克试验车所有电子设备都和车内的RS-485串行总线相连,其数据更新周期为5毫秒并具有自检能力。

“阿琼”MK.1坦克还采用了GPS导航,而北方工业公司(NORINCO)的85-III出口型坦克同样也有GPS系统,从车辆电子学的角度而言,未来坦克的导航系统应当实现和电子地图、战场态势和任务规划的融合。

一般来说,装甲平台电子综合系统水平比较高的国家都是在计算机硬件技术方面比较发达的国家,印度信息产业的长处主要在于软件,在硬件方面,印度也并不是象一般人想象的那样落后,在代表国家科技实力的大型计算机方面,印度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高性能计算机研究中心”生产的Param-9000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为160亿次每秒,在同类机器中性能价格比居于领先地位,在1994年华盛顿举办的“94超级计算机展览会”上获得了国际信息技术委员会的一致好评,目前已经向德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出口4台;1998年的Param-10000运算速度则达到1 000亿次每秒,该中心预计在2004年制造出运算速度10 000亿次每秒的超级计算机并声称只有美国、西欧和日本是他们的竞争对手;除了Param系列以外,印度“国立航天实验室”、“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BARC)等也研究超级计算机,前者的Flosolver计算机功能略低于Param系列,而后者的BPPS-64则领先于Param系列,除此以外,印度的“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下属的“先进数字研究与分析中心”和班加罗尔的“远距离信息传送发展中心”已经分别推出128结点(ANURAG型)和192结点的超级计算机。由此可见,印度在先进计算机方面已经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此其军用电子系统以后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视。

综合起来看,“阿琼”MK.1目前的车辆电子综合还处在很低的水平,不仅离未来车辆电子学发展目标很远,比起西方现役先进坦克也同样有明显的差距,但是1553数据总线的采用毕竟已经使该坦克在这方面有了不可轻视的改进潜力。在这方面,包括日本90在内的东方现役主战坦克差距明显,虽然现在东亚最新型主战坦克和水陆坦克已经采用了有自己特色的、类似M1A2的“车际信息系统”或者数据传输系统,但是车辆电子学的发展毕竟还任重道远,而东方国家电子技术在总体上与西方一直差距明显,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