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大旋翼——以色列空军CH-53简史

Jewish Big Rotor - Brief History of IAF CH-53

复杂的编号与接二连三的损失

海燕在IAF服役长达50年,型号来源繁杂,机身编号几次变更。半个世纪的服役也令海燕机队损失惨重。到1970年8月6日,IAF共接收7架海燕,机身编号都是双位数。这7架海燕在IAF中被称为海燕A批次,装甲较后期型号少,早期缺乏夜视能力。在更多新型号海燕抵达后,A批次机队机身编号改为3位数,开头为1。

刚抵达以色列的33号机,于1971年7月在起飞时发生火灾报废

​A批次的7架海燕到1974年时已损失4架,其中71年7月损失33号机,同年9月41号机在回收无人机训练时坠毁,43号机在73年初一次训练中坠毁,31号机在"赎罪日"战争中被肩扛式防空导弹击落。剩下的3架A批次机被改为电战机,前不久还在出现在新浪微博的照片上。

1971年7-8月接收5架海燕,被称为B批次,和A批次完全一样,编号为三位数,最早前缀与A批次同样以1开头,后来曾短暂改9开头,后又改2开头。B批次损失惨重,仅存一架。其中一架在"赎罪日"战争时撤离伤员时被击落在苏伊士运河西岸,连同机上49名伤员和机组全灭;245号机1988年12月在埃及边境坠毁,机长上尉Moti Sharon遇难,另外3人不同程度受伤;247号机1985年在戈兰高地因飞行员发生眩晕坠毁;253号机在2006年第二次黎巴嫩战争中被真主党用肩扛式防空导弹击落。

1982年测试反坦克导弹的245号机

​C批次共6架,与A批次和B批次最大不同在于安装了夜视系统,前五架在1972年11月到1973年2月接收,最后一架在"赎罪日战争"结束后的1972年12月才接收。C批次机身三位数编号3开头,后来改9开头。与A,B批次一样,C批次损失最为惨重,以色列空军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损失都发生在C批次海燕身上。

1974年364号机在发生事故后迫降报废。

1977年5月10日,360号机在约旦河谷进行演习时坠毁,机上包括10名机组成员在内共54名官兵全部遇难,以色列官方将其称为"54灾难"(Ason Hanun-dalet,"Disaster of the 54" )。此次事故以后IAF严格规定海燕搭载不能超过33人(不包括机组)。

1990年4月,955号机和967号机在Shiloh双双坠毁。

1997年2月4日,957号机和903号机满载士兵和弹药前往黎巴嫩南部,原本应该在3日完成的任务因天气原因推迟到4日。4日天气比昨天稍有好转,但依旧大雾弥漫,下午能见度见好,两机准备飞往黎南部前进基地,957号机上有4名机组成员和33名士兵,903号机上有4人机组和32名士兵。

18:48,957号机起飞,一分钟后903号机也顺利起飞,起飞后两机向空中管制申请越过黎巴嫩边境,申请被延迟,两机在边境盘旋到18:56分后被批准飞越边境,3分钟后两机在雷达屏幕上消失。两机在以色列北部的摩沙夫河上相撞。以军事故报告显示,957号机的旋翼击中了903号机的尾部。957号机立即坠毁,而903号的机组人员曾试图挽救,但失败了,它也坠毁了。

事故发生后大批军警和救护车赶到事发现场,但现场没有生还者,很多遇难士兵到死都还被安全带固定在桌椅上。事故共造成73名官兵遇难,是以色列空军史上最大灾难,2月5日以色列进行全国哀悼,降半旗,广播一遍又一遍的宣读遇难官兵的名字,时任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亲自到每一位遇难官兵家里慰问。这次事故中有4名遇难士兵的母亲组织了反战运动,促使以军在2000年撤离黎巴嫩南部地区。以色列政府在坠机地点修了一个纪念公园和纪念碑,2017年2月15日,事故20周年纪念会上,二次担任总理的本杰明。内塔尼亚胡在纪念公园发表讲话。

1979年957号机照片,前357号机

​D批次是" 赎罪日战争 "中美国通过"五分钱"行动紧急援助的8架CH-53A,编号4开头(PK注:最早也是两位数),与其他型号最大的不同缺乏空中加油杆和可拆卸式副油箱,装甲也较少,后来其中4架升级为CH-53D水平,重新定为G批次,编号前缀7,被剩余4架则维持本来状态在无人机部队服役,用于在空中回收无人机。

升级到海燕2000状态的914号机,就是原来414,后来的714,升级后编号为914

​鉴于海燕机队的惨重损失,以色列政府在"赎罪日"战后购买新的S-65C-3,于1975年5月-10月共接受17架新的海燕,命名为E批次,机身编号5开头,升级为2000状态后以0开头。E批次拥有当时最好的航电设备,全新的引擎和部分采用钛合金结构,IAF专门为E批次成立一个新的中队,主要负责特种作战任务。该批次中有4架发生事故,其中3架坠毁。

1997年2月4日,原530号机升级为2000状态,升级后编号030

为了补充不断损失的海燕机队,以色列政府从奥地利空军那里购买了两架二手CH-53D,两机于1981年5月接收,定为F批次,编号6开头,分别是666号机和669号机,669号机在1996年3月因缠上电缆坠毁,两人遇难。

服役于奥地利空军空中搜救中队的CH-53D

硕果仅存的666号

​为感谢以色列在海湾战争中的贡献,美国政府在1991年4月和9月从海军陆战队手里挑了10架CH-53A赠送给IAF,其中八架该开始还涂着陆战队的迷彩涂装,以军在特拉维夫工厂将其中7架升级为CH-53D水平,定为H批次,编号4开头,升级到2000状态后9开头。

还涂着海军陆战队迷彩的H批次海燕475号机,加了IAF的V字识别,注意CH-53A没有可可拆卸的副油箱和空中授油杆, 升级为2000状态后编号975。

至此,IAF共接收CH-53系列直升机共55架,公开可查到的坠毁或报废记录18架,另外在2008年11月转卖4架2000型给墨西哥政府。

转卖给墨西哥政府的海燕2000

备件

PK补充:2013年,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5架原美国海军的CH-53D当"备件",这5架机体的海军序号依次是:156961、157150、157176、157733和 157749。目前尚无这5架服役的消息。

在休斯顿等着被马士基运走的CH-53们/The five before loading on the Maersk Texas in Houston, via George C. Kuntz

下面三图来至Armstrong的空军之翼微博,感谢涡轮喷气蛋的提醒。

海燕2000/ Yas'ur 2000

早在80年代,IAF就已经觉得海燕们日渐落后,要求改进海燕,然而囊中羞涩的IAF到90年代才得到7500万美元的预算,由埃尔比特系统公司( Elbit Systems )完成升级,历时十年。海燕2000主要升级航电,增加新的计算机和显示器,重新设计驾驶舱,使其更符合人机工程,增加空调系统和HUD。换新引擎以提高有效载荷,机身加固和重新布线,换装新的自卫系统,使其能够继续服役到21世纪头十年。1992年6月首架海燕2000首飞,1994年埃尔比特公司向IAF交付一台海燕2000地面模拟器,1997年项目进入高峰,2001年完成整个项目计划。

部分升级后的海燕2000

​海燕2025/ Yas'ur2025

尽管经过了2000升级计划,但面对日新月异的威胁和日益老化的海燕机队,IAF还是在2005年启动了2025升级计划。整架海燕再次被拆了七零八落,这次依旧由埃尔比特系统公司完成升级。

2025的升级重点在于网络中心通信系统,增强飞行员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还增加GPS,电子战设备,高度控制和悬停稳定系统,激光障碍测距等20个项目,说白了就是为海燕装上Wi-Fi和前后上下雷达探头,西科斯基公司还提供了新的主变速箱和电传系统,从手动挡变自动波。新的海燕2025与旧海燕外观航最大的区别右后机身上多了一个卫星通信鼓包,首架海燕2025在2008年交付IAF。PK补充:发动机舱两侧还写着希伯来语的海燕2025——2025 יסעו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