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F百年 皇家空军博物馆小记

RAF 100 Years, Travelogue to the Royal Air Force Museum

Vulcan 入役与B52只隔一年。RAF不需要跨洲际打击的能力(82年的事情后面再说),载弹量、航程、MTOW只有B52的一半上下,可比性其实不大。两者翼面积倒是非常接近 368 : 371。三角翼的结构效率高,无尾布局天然的结构重量优势,导致翼载差异巨大,飞行性能也是天差地别。毕竟3V没有任何自卫武器,完全依靠高度与速度摆脱拦截。 入役时,在5万英尺高度没有战斗机(包括lighting)能跟上vulcan的转弯。航展表演,起飞后持续拉起大角度爬升,接跃升转弯/倒转;60度坡度螺旋上升一周半,空速保持在150-160节,展现了优秀的升力特性、推重比和低速操纵性。对抗演习中,败下阵来的美国机组戏称vulcan是 four-engined fighter 胜之不武,让英国人非常受用。

5号馆陈列的Vulcan,已经是后期低空突防迷彩涂装/常规炸弹配备。Bomber Hall 空间有限,抽风只带了标头 局促的很。

Victor 巨大膨胀的机头,醒目的进气道,带上反角的高T尾,像是某种深海生物。知道我在说什么的自然明白,正面就不发了。

换个角度看,倒也气质独特。Cresent Wing 后掠角持续变化的机翼是气动设计的亮点,抑制了大角度后掠翼翼尖失速引发的问题,配合从内向外逐渐变薄的机翼剖面,在全翼段维持相近的临界马赫数。与直线后掠翼受力单纯的翘曲不同,这种构型在气动载荷下同时产生扭转力矩,同等结构重量下强度更高。至于三维连续变化曲面在制造上的麻烦,反正英国工厂从喷火的机翼开始已经被虐惯了。

向下隆出的机头结构,容纳了前起落架,轰炸雷达,以及目视轰炸的位置。比起另类的视觉效果,功能描述倒是平淡。

在IWM Duxford 露天陈列多年后,转入整修状态的XH648 (网图)。裸露开放的结构与金属质感,释放了 Victor 夸张造型蕴含的魅力、摄人心魄。

同期地空导弹系统也在快速发展,轰炸机飞到目标上空投掷自由落体核弹生存力很低。54年开始研发的Blue Steel,应该是世界上第一种核弹头空射巡航导弹,或者时髦叫法- 防区外发射武器。

Blue Steel地面运输状态需要专用车辆

两级液体燃料火箭推进、惯性制导,研发过程中遭遇弹体分离、发动机、导航一系列问题,服役时间不断推后。待到63年入役时,地空导弹的技术进一步发展(见U2事件),让高空高速突防成为历史。V Bomber 轰炸机转向高-低-低任务训练,blue steel原本就紧张的射程,随着发射高度骤降严重缩水,同时备受妥善率困扰,70年即除役。英国人原本计划购买美国sky bolt系统替代。而随着该项目在美国被取消,V Bomber 只能执行常规任务扔铁炸弹。

在冷战期间,英国境内的轰炸机基地,任何时间点都有QRA(quick reaction alert)战斗值班。值班飞机满油挂载live核弹,机组和地勤人员24/48小时,着全部装备在机库边上待命。要求在警报发出后,在规定时间(20分钟/10分钟/4分钟)内完成登机,开车,滑出,起飞一系列动作。为了优化起飞前准备所需的时间,座舱还加装了同时启动四台引擎的装置(真一键启动)。4分钟那一档是最高战备状态,飞机就在跑道头保持发动机运转待命。

Blue Steel挂在Vulcan腹下。

退役空勤人员的采访中有很多趣事,选两篇分享一下。

1. QRA状态的机组要经常面对各种演习,警报发出的时候没人知道是真是假。当一帮人高度紧张(手忙脚乱)冲上飞机,启动发动机,完成起飞检查,滑行至跑到头,加密系统才会传来下一段代码。而这段代码决定了他们是要去送死并杀掉成千上万人,或者飞往某个靶场兜一圈,还是关车回去 have some tea and biscuit. 想象你是机组一员,坐在轰鸣的机舱里,每一次解读密码指令的心态。

2. 某次警报响起的时候,他们的机长正在淋浴间洗澡,何等狼狈。 当这位顶着肥皂泡湿漉漉地赶到停机坪,机组已经等候多时(携带live核弹的飞机舱门必须上锁,钥匙由执勤机长随身保管)。然后他发现一直拴在脖子上的钥匙不见了,气急败坏间才想起,洗澡时随手挂在了龙头上...

核威慑不只是由载具数量射程、弹头当量,杀伤率等聚合成的抽象技术概念,它就掌握在无数跟你我一样,要吃饭要洗澡、有情绪会犯错的人手中。

这就是 M.A.D -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何等疯狂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