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4大队自发组成的“红火球”飞行表演队在空军总司令王叔铭上将的直接命令下被解散,“红火球”涂装也被废止。机身前部的黑色“闪电”和“红火球”图案被抹去,代之以铝合金原色蒙皮;垂尾的6道蓝5道白识别带也被改为6蓝6白。在稍后的一段时期,机身前部的“闪电”涂装被恢复,并采取与各中队识别色相同的颜色,但新“闪电”略有缩小;机身后部的大字体战术编号被取消,只保留前部的小编号;机翼副油箱上的“闪电”识别带也被缩小。
在第4大队F-84G服役的最后时期里,垂尾上开始出现新设计的第4大队徽章,由深蓝色菱形底,4颗白色五角星(象征第4大队番号)和居中的红黄蓝三色交叉圆环(象征三个中队识别色)组成。由于新大队徽占用空间大,国军垂尾“F-84xxx”序号被取消。
欧阳漪棻中尉在“七二一”空战后拍摄的宣传照,可见“132”号座机已经抹去了“红火球”的中期版涂装
1960年4月28日F-84G退役仪式上欧阳漪棻和“231”号机,可见机尾上4大队新队徽
在一场紧急出动演练中起飞的4大队“233”号机,可见飞机已经使用后期新大队徽涂装。这张照片由美国记者摄于桃园空军基地,时间为1957-58年底。注意该机的机尾美军序列号为“(5)23292”,意味着这架飞机为后来调拨的1952年批次新机。
爬进“233”号机的国军飞行员,可见他穿戴了美军标准飞行头盔和抗荷服。“233”号机此时恢复了机身前部“闪电”涂装。同时可见F-84G机腹下带孔减速板设计,此设计乃是源自二战中成功的SBD“无畏”俯冲轰炸机!
挂载2个1000磅炸弹和火箭弹起飞的“233”号机组图
五、战斗中的“雷电喷气”
1. 第1大队的首战
由于在1954-1955年间解放军在东南沿海的后勤保障和基础设施都不足以保障大批喷气式战斗机的作战,所以当国军F-84G在刚刚投入实战时,所遭遇的最大危险是高射炮火。
正当第1大队还未全部完成F-84G的换装训练时,该大队的“雷电喷气”就第一次投入了战场:1954年11月26日,8架第1大队的F-84G奉命起飞掩护其他大队的F-47N,前往乌坵岛附近海域执行对海扫荡任务。全部8架F-84G未遭遇任何情况,未发一枪一弹就完成了护航任务。
国军“雷电喷气”第一次真正的作战任务还要等到1955年1月19日。当天第1大队出动36架F-84G前去轰炸厦门港,总计炸沉了14艘各型船舶,包括一艘英国货轮。在空袭中,第1大队的315号F-84G被解放军高射炮击落,第1中队飞行员童显文中尉(空官28期)阵亡。据当时同在一个编队的张复回忆道:
“任务人员于凌晨4时许在睡梦中被唤醒,集合于作战组听取任务提示,原计划拂晓攻击,唯因天气恶劣,任务人员均于作战科待命出击。约13时许,云高已达4500英尺,随即接获命令出击。”
出击前进行简报的第1大队飞行员,可见身后飞机早期涂装
“我们编队由叶富根少校分队长领队,2号机是我,3号机是童显文,4号机是李南屏,先飞抵金门,再转向厦门集美大桥,左转平行南太武山飞向厦门码头,方才改平。地面炮火齐发,4000英尺飞行高度是轻、中、重型防空火力均可射达之高度。一时间编队四周遍布炮火硝烟,重炮爆炸之震波,甚至造成飞机抖动,曳光弹在飞机四周不断穿梭,令人不寒而栗……及至投弹完毕,总算完成任务,也算躲过一劫。待长机呼叫集合,却不见童显文踪影。”
十多天后的2月7日,第1大队F-84G开始执行另外一次空中护航任务,为从大陈岛撤退部队的海军舰船提供空中保护。第1大队在当天出动34架次飞机,随后几天里又陆续出动155架次飞机。虽然飞抵大陈列岛海域已经是F-84G航程的极限,但第1大队还是兵不血刃地完成了任务。
正在为加油装弹的1大队地勤
1955年2月20日,第二架“雷电喷气”栽在了高射炮火下:当天第1中队在台山列岛空袭解放军海军舰船时,在准确的高射炮火打击下损失了“147”号F-84G,该机飞行员,第1中队行政长沈奕驾少校阵亡。
1955年7月16日,第1大队在攻击厦门梧屿附近海域上的解放军舰艇时又在高射炮的打击下损失了第3架F-84G。在当天的任务中,第1大队4架F-84G在前面提到的第一批种子教官之一,时任第1中队副中队长杨崇和少校率领下,前去空袭梧桐岛附近海域出现的3艘解放军炮艇。战斗中,杨崇和少校座机被高射炮严重击伤,杨少校在座机中弹受伤后曾试图迫降,但飞机在半空中发生爆炸,杨少校当场随这架“118号”座机阵亡!
1957年7月1日,第1大队在解放军高射炮口下损失了最后一架F-84G:即第3中队一架编号为FS-699的“雷电喷气”,飞行员陆凤华中尉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