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30的优势无疑在于其相当长的航程(2600千米,海拔6000米以上)。这使得飞机从喀布尔出发后能够到达阿富汗的任何地区,完成任务并返回基地。40分钟后,信息处理部(OOP/ООП: отделения обработки информации)的专家开始解读航空胶片。
安-30在6000米高度的续航时间为6小时10分钟。如果考虑到至1985年,多达40%的飞行时间用于目视观察和独立搜索,那么这些品质是安-30任务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另一个优点是,几乎所有机组人员都可以进行目视监视。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指定的观察方向。舷窗和照相窗的存在使得搜索几乎涵盖了所有方向。机舱里总是有双筒望远镜,这样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可疑的物体。安-30的巡航飞行速度是战斗侦察机的一半,这样就增加了彻底扫视地形和识别目标的时间,不用再重复访问目标,从而获得一定的战术收益。
安-30的领航员A.N.波多尔雅琴(Podolyachin/Подолячин)大尉和机长Yu.A.贝洛科皮托夫(Belokopytov/Белокопытов)大尉正在执行一次侦察任务。
尽管推重比很低,可安-30的机动性还是相当不错的。襟翼下放到45°至60°位置后,转弯半径为500至300 米。在没有直通出口的峡谷拍摄时,飞机的这种品质使得安全完成任务成为了可能,从崎岖不平的山脉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如果一个毫无准备的人在这样的飞机上,他会留下非常奇特的印象。因此,1982年,机组的强制性飞行检查之一就是在潘杰希尔峡谷进行航空摄影。返回基地后,检查员愁眉苦脸地检查了机组们,说:“好吧,你在那里……那……仔细看看。”随后的飞行检查没有与侦察飞行相结合。
最具创造性和活力的任务是目视观察以及独立搜索。第40集团军指挥所的前线指挥官或领航员指出了所谓反对派武装活动加剧的地区。航图的准备方式使安-30发回的目标识别信息在指挥所和预计与之合作的战机飞行员都能轻松感知。通常,此类飞行的侦察信息被记录在航空胶片,上以供确认,而且更多的情况下,这些信息被单独或通过中继机实时传输到指挥所。而且已经决定了武器的选择和使用,或者仅仅是数据的收集和系统化。
到1982年底,机组很少访问喀布尔南部,第40集团军的军部就设在那里的皇宫内。区域、区段、区域坐标和“轴线”通过特殊通信进行了编码,作战命令也会通过电报发送。后者是必要的,因为机组经常需要前往与巴基斯坦和伊朗接壤的地区工作,且反对派武装和在训练中心接受训的圣战者的武器都来自这些地区。然而,任何一次飞行都是在“树干上方”进行的,可能会以事故告终。于是问题就出现了:“谁派谁去了,在哪里,为什么?”为了避免误解,官僚主义也不是多余的。然而,无论是拍摄被弯曲的·边界夹在两边的“轴线”,还是区分和平的商队或游牧营地与游击队武装,作战命令中并没有规定任务的许多其它方面。
1979年起,阿富汗空军也拥有一架安-30,但仅用于执行运输任务。
在这里,主动权交给了机长。通常,为了加快识别速度,机组以某种方式刺激已识别的人群,使用了低空或超低空(PMV)通场。这样的风险是巨大的,但攻击性已经在第二次通场中就表现出来了。根据安-30机长Yu.A.别洛科皮托夫(Belokopytov/Белокопытов)大尉(1982至83年在阿富汗,共出动226架次,作战飞行时间560小时)的回忆,在经历了极其不愉快的射击事件后,他的机组们将这种做法减至最低。优先考虑在低速度和低高度进行搜索,使得机组第一次通过目标时就能以足够的可靠性确定一切。然而,即使是这样的飞行也不安全。事实证明,从视觉上在列吉斯坦(Registan/Регистан)沙漠和达什蒂马戈(Dasht-e Margo/Дашти-Марго)沙漠的沙丘上保持较低的飞行高度与在海面上一样困难。然而。机组们不得不经常飞往这片地区。
在1984年的一次任务中,事件的发展呈现出非标准特征。这一天即将结束,索尔达耶夫(Soldaev/Солдаев)大尉的机组发现一队驮畜正在接近抵抗武装占据的峡谷。“驼峰”的数量与计划转移大量武器的情报信息一致。确定了目标的坐标后,机组人员将信息传送给第40集团军的指挥所。然而,他们没有准备好携带适当弹药的飞机,即将到来的黑暗给了“幽灵”们一个藏身的机会。接着,根据指挥所的命令,一支完成轰炸突击任务后返航的米格-23双机编队联系上了这架安-30,他们下降到超低空,以超音速越过商队。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又过了几分钟,安-30在目标上方观察到了“打击”的结果。没有人试图重新组织商队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