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海空100年——美国海军航空兵简史

US Naval Avation History

在1916年5月31日-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中,皇家海军的"恩加丹"号和"坎帕尼亚"号分别作为前卫舰队和主力舰队的一员参加了作战,但是"恩加丹"号虽然在伴随大卫.贝蒂的前卫舰队时没有掉队,并且在进入交战区域时放出的水上飞机发现了德国的希佩尔舰队的3艘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还看到它们的转向行动,但是却由于飞机发回的灯光信号没有被贝蒂舰队收到,结果皇家海军的前卫舰队并未意识到德国海军的舍尔舰队只是一支同其任务相似的诱敌舰队,不明敌情的贝蒂险些落入到德国人的陷阱。在这之后所进行的大海战中,这艘水上飞机母舰和其上的舰载机都毫无作为,并且离开了战场。而"坎帕尼亚"号则更是由于在出航时接到命令时间过晚,未能跟上杰里科的大舰队,加上舰上主机发生故障而不得不中途折返。载机舰在大规模海战中的首次参战就这样收场,并未在这场大海战中发挥出任何作用。不过在这场海战之后,大卫.贝蒂对于海军航空兵在海战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有了清晰的认识,这对皇家海军的航空母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皇家海军著名将领大卫.贝蒂海军上将(David Richard Beatty 1871.1.17-1936.3.11),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他担任皇家海军前卫舰队指挥官,虽然也有出色的表现,但还是显得有些鲁莽。如果当时他能获得水上飞机侦察支持,则很可能不会犯错误。因此在他于1917年担任皇家海军司令后,对在海战中航空兵的运用问题做了研讨,并促成航空母舰这一舰种的问世。

日德兰海战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列舰对战,也是在目视空间内规模最大的海战。由于交战双方都没能获得航空情报支援,结果这场双方都进行精心策划的海战在开始时成了一场不折不扣的遭遇战。

不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实际运用所获得的经验也表明水上飞机母舰在使用中很繁琐和不便,而且由于水上飞机母舰在释放和回收水上飞机时还需要停船,在战斗行动中非常危险。此外还发现7000t以下的级别的水上飞机母舰无法携载足够使用的飞机,在实际战斗中没有多少用处。

1917年,大卫.贝蒂海军上将接替杰里科出任皇家海军司令,他在总结日德兰海战时指出,要是能够拥有有效的空中侦察,日德兰海战中皇家海军所能获得的成就会更大,在他询问过关于海军航空兵应该采取哪些方针后,皇家海军部指出,海军航空兵将只限于完成海军的任务,海军航空兵将提供侦察、护卫、拦截德军齐柏林飞艇、反潜巡逻等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需要一种可以为飞机提供起飞和降落甲板的军舰,以解决水上飞机母舰的不足。

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海军的"塞得利茨"号(SMS Seydlitz)战列巡洋舰,此时它由于遭受重创艰难地返回母港。谁都没有想到,日德兰海战居然成为不可复制的一场战列舰大战,而不是像当时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成为未来海战的模板。

参加日德兰海战的皇家海军"坎帕尼亚"号(HMS Campania)水上飞机母舰。由于出发时间过晚,加上该舰航速较慢而被召回港,未能参加作战。如果当时能够获得该舰的水上飞机的支持,皇家海军在这场大战中将会占据先机,而不会在关键关头放跑德国海军舰队。也正是这场海战使皇家海军的高层将领认识到航空兵在这种海战中充当舰队之眼的重要性,并由此促成了航空母舰的发展。

于是皇家海军即着手改建一艘母舰,该舰由皇家海军征用的意大利劳埃德航运公司建造的"罗索伯爵"号客轮改建,它采用了早在1912年时进行的设计,当时皇家海军的默里.休特海军准将向造船商威廉.比德莫尔咨询了建造一种载机舰是否可行,随后彼得摩尔向海军造船局局长尤斯塔斯.丁尼森-戴恩科特爵士提交了设计草案,该草案为一艘15000t级的军舰,航速15节,可携带10架飞机,装备6-8门102mm炮。该舰采用全通甲板,但是在两舷设置了长66.7m的上层建筑,间隔15m,烟囱布设在上层建筑上。"罗索伯爵"号进行改建就是以此草案为基础,但是在建造期间先于其只做了小规模改装的"暴怒"号在试验中暴露了很多问题,其中烟囱和上层建筑的布局问题最为突出,根据"暴怒"的教训,设计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罗索伯爵"号采用全通式平甲板,飞行甲板长166.3m,宽20.6m,在建成时没有安装飞机降落拦阻装置,但是在后来改进中增加了此装置。

甲板上无任何大的突起物,整个甲板基本呈矩形,前部呈弧形收缩。在飞行甲板下部是单层开放式机库,机库长100.6m,宽14.6-20.7m,高4.9m,在机库中设置三道防火门将机库分为三部分。在后部飞行甲板下方两侧安装有起重机,用于吊运飞机。在前部布设有一部9.1X11m的升降机,在机库中部布设18.3mX5.5m的后升降机。在舰体前部和后部的下甲板以下布设多个弹药库,弹药库分为火炮炮弹弹药库、航空炸弹库和鱼雷库等,其中在舰体后部的弹药库等得到全面装甲防护,但是前部的弹药库只在顶部有较薄的一层8.9mm甲板和43mm防护甲板保护,而四周没有装甲防护。弹药库中的弹药由升降机提升到机库和上层甲板上。为抵御驱逐舰的攻击,在水线部分布设了51mm舷侧装甲,用于保护动力系统、弹药库和汽油库等。航空汽油被布置在前部甲板下方的汽油舱内,汽油舱有一道空隔舱将其同周围舱室分隔开来。由于采用的是平原型的设计,该舰的主机烟道被设置在舰体上部两侧,经长长的烟道通到舰体后部后排出,不过这种设计也显现出其弱点,就是这种长烟道不利于主机排烟,而且还会造成舰体内部温度较高。

皇家海军"百眼巨人"号(HMS Argus)航空母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它采用全通式平原型甲板和双层开放式机库。这几张图片是改建完成后不久拍摄的,舰体涂装着特别的迷彩。

此外,该舰采用了一部可以通过升降机进行升降的航海舰桥,主要用于舰只靠港等操作时使用。由于改建时增加的大型飞行甲板和机库使它的重心上升,为保持稳定在舰底增加了610t的压舱物。不过在实际使用中,该舰在直线航行时很稳定,但是转向时倾斜较大,而且在低速时转向比较困难。由于该舰保留了原来的主机,虽然将锅炉由9座增加到12座,但是航速最大只达到20节,没达到海军部的期望,不过因为认为该舰的航速已经够跟得上主力舰队,而且能够较快获得一艘真正适用的航空母舰,皇家海军也没在此问题上进行苛求。而且为了不受此前一些水上飞机母舰采用的燃煤锅炉对飞机使用上的影响,"百眼巨人"采用了燃油锅炉。该舰于1918年9月16日改建完工,并改名为"百眼巨人"号,在建成时,它的标准排水量为14680t,满载排水量为16028t,同1912年的设计的排水量相差不大。"百眼巨人"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世界上唯一的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该舰的很多特征在其后的航空母舰上都有体现,也可以说该舰建成时的设计奠定了航空母舰这一新舰种的基本特征。

30年代的"百眼巨人"号,舰体采用单一色调的涂敷方式。可以看到,"百眼巨人"号此时同改装完成之初并没有很大变化,也说明了这种布局对航空母舰而言是合适的。

皇家海军在进行"百眼巨人"号该舰的同时,由于"百眼巨人"预计工期将比较长,所以又将"光荣"级大型轻巡洋舰"暴怒"号进行规模较小的改建。"光荣"级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家海军为在波罗的海沿岸执行炮轰任务而设计建造的,其特点就是轻防护、高航速和重火力,头两艘舰"光荣"号和"勇敢"号装备了4门42倍径381mm炮,但是装甲只有轻巡洋舰的水平,主装甲带只有76mm左右。而其三号舰"暴怒"号则将主炮更换为在当时可谓空前的457mm炮。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光荣"号上的381mm炮在射击时会对舰体造成损害,更不要说"暴怒"号上的457mm巨炮的后坐力更是远超其前两艘舰,而且该级舰薄弱的装甲也使人担心其生存能力。所以贝蒂急不可耐地想尽快获得实用的载机舰而"百眼巨人"又不能尽快建造完成时,他就建议将"暴怒"号以不是很大的改造量改建成高速的水上飞机母舰,"暴怒"号于1917年6月26日完成改建服役,由于这次改造并不完全,只是按照此前类似"坎帕尼亚"等改建的样子进行,其工期较短,但是改建的也并不完全。

1917年6月26日改装后从后部拍摄的"暴怒"号(HMS Furious (47),后部的18英寸单管炮非常明显。

进行第一次航空母舰改装后的"暴怒"号的前部角度照片。

在改建完工时该舰为一艘前半部拥有大块飞行甲板,后半部为战舰的混合体。其前部的飞机起飞甲板向下倾斜以便于飞机加速起飞,在起飞甲板后部有一部矩形的升降机同下方的机库相连,而在这部分后面则保留了此前作为大型轻巡洋舰的设计。很快,皇家海军就发现这种设计很不实用,飞机只能从舰上起飞而无法降落,虽然此时的飞机的造价并不比其主炮的价值更高,起飞后无法返回舰上的飞机可以迫降在海上后丢弃,但是这却会对驾驶飞机的人造成危险。此外,其后部的大口径舰炮也无法正常使用,这门炮强大的后坐力使其舰体无法承受,只要开炮,产生的强大震动都会使舰上的大量的铆钉脱落,因此这门炮可以说毫无用处。有鉴于此,"暴怒"在服役仅仅不足5个月之后便又进入船厂进行改造,将其后部舰炮等拆除,加装上一块86.3m的矩形降落甲板,该甲板前方就是舰上巨大的烟囱和前部的舰桥和桅杆组成的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两侧各有通道用来联通前后飞行甲板,飞机可以通过这里在前后甲板之间进行移动、不过在该舰的试验中发现,中间的烟囱和舰桥对于飞机起降实在是个严重的障碍,它们造成气流紊乱并且能见度不佳等问题,而且中间的高耸的上层建筑和烟囱也会导致降落失败的飞机与其相撞。在该舰进行的13次降落试验中只有3次成功。

1917年8月2日,皇家海军飞行员埃德温.哈里斯.邓宁(Edwin Harris Dunning 1892.1.17-1917.8.7)上尉驾驶索普威斯"幼犬"战斗机在"暴怒"号前部飞行甲板上进行着舰试验,由于飞行甲板后就是战舰的上层建筑,他是驾驶飞机从侧方靠近甲板后飘降,而舰上的人员则奋力抓住他的飞机。

不幸的是,邓宁在8月7日再次进行降落试验时失败,飞机翻出舷侧,邓宁未能及时脱离而被溺死。

由于最初的改装很不成功,所以"暴怒"号在1917年11月再度改装,拆除后部火炮并铺设后部的降落甲板。这几张图片展示了这个时期的"暴怒"号的全貌,舰体则涂敷有当时皇家海军使用的眩目迷彩。

不过尽管如此,"暴怒"号还是具有了机库、升降机、拦阻索、飞行甲板等航空母舰所具有的设施。并且在1918年7月进行了对德国特纳恩的齐柏林飞艇库的轰炸行动,这是世界上首次使用航空母舰参加实战行动,同时该舰在最初使用中的经验教训也为后来者所借鉴。

皇家海军"光荣"级"光荣"号大型轻巡洋舰,该级舰是为了对德国波罗的海沿岸进行炮轰作战而设计的,具有同战列巡洋舰相近的尺寸和吨位,装备两座双联装381mm主炮,但是航速高达32节,吃水较浅,防护力仅相当于轻巡洋舰,所以才会有这么一个听起来有点奇怪的舰种名称。在实际运用中发现,381mm主炮射击时会对舰体造成损伤,而且薄弱的防护也使其在大舰队作战中生存能力低下。所以在1917年进行航空母舰改装时会选择该级舰中的"暴怒"号进行,而"光荣"号和"勇敢"号在20年代《华盛顿条约》签订后也被改为航空母舰。

从后方拍摄的"暴怒"号降落甲板和降落甲板上的拦阻网,这种设计明显好于此前的布局,但是高大的烟囱和上层建筑将前后甲板分开,而且烟囱排出的热气流还影响飞机的降落,也是很不成功的布局。

一架"幼犬"式飞机正在"暴怒"号后部飞行甲板降落,如果降落失败,等待它的就是前方的烟囱,没有机会拉起来复飞。

"暴怒"的前甲板,可以看到一部升降机布置在中心线上,前部飞行甲板面积不大,所能停放的飞机不多。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前部甲板周围立起来的防风栅。

20年代中期经过再一次改装后的"暴怒"号,也采用平原型甲板布局。

皇家海军"光荣"号(HMS Courageous (50)航空母舰采用了一个位于右舷的舰岛,同"暴怒"号的平原型有些不同,这是皇家海军经过数艘航空母舰改装和建造后的经验而选定的布局,这种布局成为标准的航空母舰布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