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海空100年——美国海军航空兵简史

US Naval Avation History

尽管美国是成立海军航空兵最早的国家,但是显然在其建设和使用研究上它明显不如自己的两个强劲的对手。皇家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多次使用海军航空兵进行作战,日本在建设海军航空兵方面也采取积极跟随皇家海军的做法,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海军航空兵的建设。两国在航空母舰建造问题上也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而相对于皇家海军和日本帝国海军,美国在航空母舰改建和建造问题上就显得并不积极,1920年时皇家海军已经拥有数艘航空母舰,而日本帝国海军也已经确定建造航空母舰。而直到1920年7月,美国海军才正式提出在此后三年内建造4艘航空母舰的计划,但是该计划被国会所阻挠,仅批准一艘试验性质的航空母舰的改造计划,该计划所诞生的就是美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

"木星"号运煤船,美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 USS Langley CV-1) 就由它改建而来。

"兰利"号于1922年3月20日服役时,由于它并没有传统上的舰桥和高大的桅杆,所以在升旗时是临时找了一个拖把钉在后甲板上充当旗杆的,整个仪式充满了轻松的气氛,而它同传统船只不同的布局让人联想起当年开发西部时的带蓬马车,所以它也得到了一个"带蓬马车"的绰号。

美国海军航空兵部队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规模上的很多扩充,但是从实质上讲,这支部队在欧洲战场上不过是一支隶属于海军的陆上航空兵而已,而水上飞机部队也基本上没多大作为,这同皇家海军航空队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在这场战争中,尽管参战时间不长,美国陆军航空队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反观海军航空兵却表现平平,而且海军中的保守派依旧占据着主要地位,对飞机在海战中的作用视而不见,自然也不会对海军航空兵以及航空母舰产生多少兴趣。不过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皇家海军的观察,美国海军内部对增强航空兵的呼声也不能完全视而不见。1918年夏季,美国海军联合委员会找来海军中的顶级飞行员对改建或建造航空母舰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次探讨对海军高层人物的观点形成了影响,一些此前认为载机舰没有太大用处的人的观点开始有所改变。

1918年9月,美国海军联合委员会提出在未来6年的海军扩充计划,该计划建议为美国海军配备6艘航空母舰,同战列舰以1:3的比例进行搭配,作为海军战列舰舰队的侦察舰。但是这份计划在提交后被搁置,海军部长约瑟夫.丹尼斯认为此时不宜讨论专门建造航空母舰的话题,并且对航空母舰的作用持怀疑态度。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参战各国纷纷裁减军备,美国海军高层更是对航空母舰的问题采取了冷漠的态度。不过随着在欧洲进行考察的诺贝尔.E.埃尔温上校的返回,美国海军对此问题的态度开始有较大转变,因为埃尔温上校是在刚刚结束了一场大战的战场上回来的,他又是负责海军航空事务的,他的意见对于海军内部而言是很重要的,何况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是在同英国并肩作战,但是皇家海军依旧是美国海军最重要的假想敌之一,皇家海军在战争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于并未真正进行过大规模海上作战的美国海军而言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

"兰利"号双视图,可以看出其结构显得比较简单。

"兰利"号彩色侧视图,该舰在30年代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之前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美国海军最终决定将运煤船"木星"号改建为航空母舰,选用这艘船一个原因是此时海军的作战舰艇已经从早年的燃煤锅炉逐渐改为燃油锅炉或采用内燃机,运煤船在海军中的作用已经不大。另外运煤船下层空间较大。该舰借鉴了此时已经建造完成的"百眼巨人"号,同"百眼巨人"号相似,采用全通式平原型飞行甲板和大型开放性机库。不过使用这艘运煤船也有明显的缺点:此船的航速慢,并不能同战列舰和巡洋舰等舰只编队作战,船体较小,也不适合装备鱼雷机。不过联合参谋部坚持采用"木星"号改装,并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在几经波折后,美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终于在1919年7月11日完成改造设计,并在当日获得美国国会的拨款。1919年12月12日,"木星"号抵达诺福克海军船坞,并在次年3月24日暂时退役,当它在1922年3月20日离开船坞重新服役时,"木星"号已经成为过去,代之以的是"兰利"号,舷号CV-1。其中的CV两个字母的含义是母舰(Carrier)和重于空气的飞行器(Heavier than air),这是美国海军中第一次出现CV字头的舰只,只是当时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个字头的军舰将成为未来美国海军的主力舰,并将此时正风光无限的BB(战列舰)打头的舰只最终送入到历史之中。由于"兰利"号只是一艘试验性质的航空母舰,所以它在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发展史上只是作为一个先行者,并未作为真正的作战舰只看待,不过"兰利"在使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还是使美国海军大受裨益。

改建为航空母舰时的"木星"号煤船。从这两张照片可以清晰看出架设的飞行甲板的支撑结构的样子。

因为在设计中是借鉴了"百眼巨人",因此"兰利"采用了同"百眼巨人"相同的平原型布局,原先运煤船上多达9座高大的吊煤塔架被拆除,其下部的煤舱和传送装置也被拆除,在原舰体上部采用支柱架设一块162.7m长,19.5m宽的矩形飞行甲板,这个尺寸同"凤翔"号的飞行甲板基本相同。在飞行甲板下方是利用原先的煤舱改建的开放式机库,机库两侧除了飞行甲板支撑结构外没有其他的防护,而且飞机是采用拆散后存放于4个相互隔离的飞机储存区的方式放置,在起飞前将飞机散件吊运到机库甲板上进行组装后再送到升降机上运送到飞行甲板上。由于在改装时没有为升降机设计下凹的底座,因此升降机下降到机库甲板上时是高出机库甲板一块的,运送到升降机上的飞机必须使用机库顶棚上方的一座3t龙门吊进行吊装。

"兰利"的升降机,位于甲板的中部位置,这样当升降机工作时飞行甲板就无法作业,但这种布置的好处是升降机上的飞机不会受到风浪的影响。"兰利"号由于设计的问题,它的升降机在下降到机库甲板时是垛在甲板上形成一个台阶,需要依靠其上方的起重机将飞机吊离升降机,在其后的航空母舰上设计升降机时,在机库甲板上开有升降机容纳用的凹槽,这种现象也就不存在了。

甲板上排满飞机的"兰利",舰尾的鸽子间十分明显,这个鸽子间曾用来饲养信鸽以便为飞行员领航,早期的航空母舰的导航设备是很简陋的。

由于在设计时考虑到该舰还可能需要为战列舰和巡洋舰上的水上飞机提供支援,在机库甲板两侧布设了2座长吊臂起重机。原先运煤船上的运煤设施的其他舱室被改建为飞机维修车间,包括有木工房、金属机件加工车间、机翼维修车间、备件存放库、机械车间、燃油及润滑油储存库以及航空弹药库等。由于该舰的舰员比较少,所以居住舱室虽然较为拥挤,但是也能满足要求。该舰采用2台蒸汽轮机-电动机机组作为主机,使用3台重油锅炉,功率只有6500hp,因此航速并不高,只有15.5节,不过因为"兰利"号只是作为航空试验舰,因此对较低的航速美国海军也并没有什么不满。烟囱为在左舷的2座由铰链联接的起倒式小型烟囱,以避免烟囱的排烟对飞机的降落造成不良影响。

"兰利"号因为其外观有些像早年美国西部的马车的形状而得到"带篷马车"的绰号,而且其舰徽图案也有一个带篷马车。从这张照片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其飞行甲板被下方的结构支撑起来,在舷侧的烟囱是用铰链连接的,可以放倒以避免热气流影响飞机降落。从整体布局上看,"兰利"同"百眼巨人"相似,但是"百眼巨人"是双层开放机库,而"兰利"是单层全开放式机库。

"兰利"前部的照片,开放式的机库非常明显。

在"兰利"号进行改建之际,对飞行员的挑选和培训工作也在同步进行。最初美国海军是让其飞行员接受美国陆军的培训,分别在佛罗里达州的阿卡迪亚陆军航空学校、长岛的米切尔机场以及弗吉尼亚的兰利机场进行训练,在完成了陆上飞行训练后,美国海军飞行员必须自己摸索进行舰上起降训练,但是由于此时"兰利"号改建并未完成,因此最初是由美国海军戈弗雷.冈萨雷斯.谢瓦利埃少校带领15名飞行员使用常规陆上飞机在华盛顿海军船厂的一艘运煤驳船上架设的一块长只有30.48m的甲板上进行一触即起式的模拟降落训练。其后又在诺福克海军港口内架设的一部降落平台上进行了飞机着舰模拟训练,并在其上对航空母舰上使用的飞机降落拦阻装置进行了试验。

这张照片显示了"兰利"号飞行甲板,无任何明显凸起的障碍物的矩形甲板非常利于飞机起降。

"兰利"采用平原型布局,飞机起降时飞行甲板上毫无障碍。这种布局对航空母舰的飞行作业是最有利的,但是由于航海舰桥位于飞行甲板下方,视野比较差,而且由于甲板过平,对于在甲板上指挥飞机起降也显得不是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