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的对手
美国的"列克星敦"级之所以能够获得批准改建,是以美国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谈判中以同意日本帝国海军同样以尚未建造成的"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改建为航空母舰为条件的。而这两艘"天城"级改建的航空母舰的原型舰本来也是以"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为假想敌而设计的。
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日本帝国海军同样利用未完成的战列巡洋舰的舰体改建为航空母舰。"赤城"号是同"列克星敦"属于同一类型的改建航空母舰。
根据1920年6月日本帝国议会所通过的海军省提出的"超弩级八八舰队案",日本帝国海军决定在1920年-1927年间建造4艘"加贺"级战列舰和4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加贺"级的头两艘"加贺"号和"土佐"号于1920年的7月和当年年初开工建造,"天城"级的头两艘舰"天城"号和"赤城"号随后在同年12月开工建造,随后该级舰的后两艘"爱宕"和"高雄"号也在1921年11月和12月相继开工建造。这几艘战舰是当时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最强大的主力舰。不过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最终于1922年2月签署,"天城"级和"加贺"级于1922年7月停工。其中"爱宕"和"高雄"在7月31日停工后就地拆解,而 "天城"级当时进度较快的2舰的完工程度大约为40%,对于进行航空母舰的改建而言这种完工度相对较为容易进行修改,负责改建设计的是当时日本造船界中最具权威的平贺让以及当时正在崛起的被称为"鬼才"的藤本喜久雄。这两个人的设计风格有很大不同,平贺让的设计风格比较保守,偏向于在已有的技术水平上进行改进,而藤本喜久雄则较为激进,偏爱采用风险较大的新技术和设计。
日本在最初是想建造一种全新设计的18000t级的航空母舰的,但是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而改变了主意,因此才选定速度较高的"天城"级进行改建。不过对于排水量超过30000t的大型航空母舰,此时的全世界都没有任何经验,作为"天城"改建航空母舰的主设计师,平贺让采取了保守的跟随此时航空母舰建造数量最多,经验最丰富的皇家海军的方法。但是由于此时他还同时要进行日本海军新型的7100t级侦察巡洋舰(后来的轻巡洋舰)和10000t级的一等巡洋舰的设计,因而藤本喜久雄作为新生力量的代表被当时日本帝国海军舰船造船界的主要人物近藤基树所亲自指定的接班人的身份介入,并试图主导日本舰船设计大局,因而在"天城"改建航空母舰的设计上就同时体现出这两个水火不容的设计师的设计特征。
不过"赤城"号最初是借鉴了皇家海军的"暴怒"和"光荣"级的设计,采用三层甲板、开放式机库的设计。同时,由于设计师平贺让的保守,"赤城"不但安装有两座200mm双联装火炮的炮塔,还装有200mm炮廓炮。不过认为航空母舰将会同巡洋舰展开炮战这一点上,美国海军和日本帝国海军的观点倒是一致的。
"天城"级改建航空母舰的设计参考了英国的"暴怒"号,采用了经过改进之后的"暴怒"号平原型飞行甲板,不过较为激进的藤本喜久雄采用了更进一步的大胆设计,将"暴怒"号采用的双层飞行甲板更进一步而形成三层飞行甲板,这三层飞行甲板呈阶梯布置,最上一层甲板主要用来执行飞机降落作业,也可以进行起飞作业,其长度为190.2m,宽30.5m。而中间层用于小型战斗机起飞,长度仅有15m,最下层的甲板用于较大的鱼雷机和轰炸机起飞,长55.2m,宽22.9m。这些飞行甲板均为木制甲板。而其机库也为三层,其中最上一层的机库只是作为应急机库使用,平时机库内没有飞机。下两层为封闭式机库。不过由于平贺让坚持航空母舰应该具备同巡洋舰交战的火力,因此在中层飞行甲板前方两侧布置了2座双联装200mm主炮,结果导致实际上中层甲板无法起飞飞机。除了三层飞行甲板这种激进设计之外,藤本喜久雄还为该舰设计了很特别的侧舷下张式的烟囱,采用这种设计是为了使该舰排烟不至于干扰飞机降落,这个烟囱是一个巨大的向下弯曲的整体式烟囱,排烟口向下将烟排向海面方向,同时烟囱上还有喷淋装置以确保排烟不会倒流向飞行甲板。但是藤本喜久雄却又在这个烟囱后方设计了一个向上直立的小烟囱,结果这个设计成为一个败笔,因为在高速航行时这个烟囱的排出的黑烟正好会被风刮到上层飞行甲板上,要避免此问题的话航空母舰的航速又不够。
"天城"级作为战列巡洋舰建造的工作于1922年2月停止,随后等待改建设计完成后于1923年1月开始,但是就在改建工作开始不久,日本发生了强烈地震,也就是关东大地震,正在船台上进行改建的"天城"号被震离船台,经检查后得出这艘舰彻底报废的结论,在经过《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国的同意,日本从新选择尚未拆解的"加贺"号战列舰代替"天城"号进行改建。"加贺"号沿用了此时正在改建的"赤城"号的基本设计,因而一般也将"加贺"视为"赤城"的准同型舰,不过两者还是有一些较明显的差别。此时已经将平贺让排挤出去而担任该舰主设计师的藤本喜久雄在这艘舰上进行了一些改动,为了测试不同排烟方式的优劣,"加贺"号将烟囱改为同"暴怒"号类似的舰艉方式,烟囱通道从舰身中部上方伸出后向后一直延伸到后部,从理论上讲,这种设计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排烟对飞行甲板的影响,但是实际上巨大的烟道重量很大,造成舰身重心过高,而且烟道经过部分后方的舱室受到烟道的影响而温度过高,上层飞行甲板也因为受其影响而温度过高。更糟糕的是,由于后部烟囱排放位置又由于比较小而不能装置喷淋设施,结果排烟反而会回流到飞行甲板上。此外,由于"加贺"号原为战列舰,其舰型相较于"赤城"号较为肥大,而装备的锅炉数量又比"赤城"号少,主机功率不如"赤城"号,因此其航速也受到较大影响。
停靠在港口内的"赤城"和"长门"号战列舰,可以看出"赤城"号长出很多。不过还是比"列克星敦"级要短。
"赤城"和"加贺"同美国的"列克星敦"级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同一级别的航空母舰,两者两国海军中首批服役的排水量超过30000t级别的大型舰队航空母舰,不过就初始设计而言,"赤城"和"加贺"明显比"列克星敦"差,看起来似乎很好用的三段式飞行甲板的实际使用效率远比"列克星敦"级的差,而载机量则只有"列克星敦"级的80%左右,此外其航速也比"列克星敦"低,因而"赤城"和"加贺"在30年代中后期进行大改装之前的作战能力是次于"列克星敦"级的,不过这两艘舰也仅仅次于"列克星敦"级,放眼整个世界范围,其战斗力依旧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同"列克星敦"级一样,这两艘航空母舰为日本帝国海军航空兵初期的战术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也正是这两艘航空母舰同"列克星敦"号的一些不同,使得日本帝国海军在航空母舰运作方面同美国也有较大不同。美国海军采用了极具其特征的"全甲板攻击"理念,而日本则继续沿用航空母舰成熟期之前的皇家海军所采用的甲板运作方式,这也是最终形成在实战中美国和日本这两个迄今为止最强大的两个对手之间在航空母舰对战中很不相同的战斗方式,并进而影响到战斗的结果。
用来替代由于关东大地震被震坏的"天城"号而被改为航空母舰的"加贺"号,同样采用三层甲板设计,武器装备也同"赤城"号基本相同,两舰的区别在于烟囱的布置,"赤城"是设在舰体右舷中部位置,"加贺"是自右舷中部伸出后通到舰尾部。这种设计虽然会减小排烟对飞机起降的影响,但有海水通过烟囱开口倒灌的危险。两艘日本航空母舰在其后又进行了大改装,改为单层飞行甲板并设置舰岛。而"列克星敦"却并没有进行这种规模的大改装就已经可以满足要求,虽然不能说就是美国的设计就比日本人的设计有远见,但是"列克星敦"的设计的确比日本同期的这两艘舰设计要先进得多,而且成为其后的航空母舰的标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