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海空100年——美国海军航空兵简史

US Naval Avation History

在皇家海军进行"暴怒"和"百眼巨人"两艘航空母舰的改建之际,应贝蒂上将提出的建造一艘结构坚固、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和装甲防护的大型航空母舰的要求,戴恩科特爵士建议采用此时搁置的"印度"号战列舰的舰体上安装长195m的全通式飞行甲板改为航空母舰。"印度"号战列舰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智利海军于1913年向英国订购的"海军上将科克伦"号,该舰同皇家海军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很相似,但是装甲略为薄弱。1914年战争爆发后,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以军火补偿方式将这艘战列舰以及同样是智利海军在1911年订购的"海军上将拉托雷"号征用,并分别将两艘舰改名为"印度"号和"加拿大"号,"加拿大"号因为开工较早,被征用时已接近完工,最后以战列舰身份被建成服役,"印度"号于1914年9月停工,以将其资源用于"加拿大"号的建造。其时该舰建造已经完成了艏楼甲板、水平装甲、动力装置和锅炉等安装。在停工后一直搁置在阿姆斯特朗船厂的船台上。在决定将其改为航空母舰后又进行了重新设计,1918年2月28日,改名为"鹰"号后工程继续进行。该舰的初始设计同"百眼巨人"的初始设计很相似,也是在两舷各安装一座舰岛,每座舰岛上各有一座三脚桅,两座舰岛分别指挥飞机起飞和降落,其间用龙门吊式通道连接,其上设置有天桥式驾驶台。但是"暴怒"的试验结果表明这种设计不安全,而"百眼巨人"的平原型构型显然又对军舰的操作不利,因此在征询了"暴怒"号舰长以及飞行员的建议后,"鹰"号最后采用了在右舷布设一座长形的舰岛的布局,在舰岛上有排烟道、驾驶室和导航台等。之所以将舰岛布设在右侧则是基于飞行员的习惯,他们在起飞后或是降落发生问题躲避甲板上的障碍物时习惯向左打舵,右舷的舰岛可以避开其方向。此外,"鹰"号取消了战列舰级别的舷侧防护,加上舰炮等重型装备的取消,该舰的重量减轻了7000t之多。1918年6月8日,"鹰"正式下水开始进行舾装,但是仅仅5个月之后的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结束了,随着海军预算的大幅削减,于是该舰的工程再度停止。1919年10月,智利提出将该舰改回战列舰后进行回购,但是将其改回战列舰的成本太高,加上英国想利用该舰的试验结果来评估未来航空母舰的构型及使用经验,所以英国劝说智利放弃该舰而改为购买英国的两艘"无敌"级战列巡洋舰,由于此时南美洲的对抗形势已经有所缓和,智利并不想由此引发南美洲的军备竞赛,最后放弃了"鹰",只是将"加拿大"号回购并将其改回了原名。1919年年初,"鹰"放弃了双舰岛方案,改为在右舷建造一个临时性的小型航海舰桥。1919年11月,"鹰"的动力系统和升降机安装完毕,但是没装任何火炮,舰员也只配备了430人。1920年4月到10月,半完工状态的"鹰"开始进行飞机起降以及航行测试,其后于1921年5月开始在达文波特船厂进行最后的舾装,拆除了临时航海舰桥并安装了大型的舰岛,烟囱改为双烟囱,舰岛上增加了三脚桅,在舰岛的后部安装有用于吊运飞机的起重机。"鹰"的飞行甲板采用类似于战列舰甲板的形状,两端为向内收缩的形状,其中后部尾端为平头,而前部则同战列舰的一样为尖形,中间大部分的飞行甲板则为矩形。在舰岛前端的甲板中部为凸字形升降机,而靠近后端收缩段的位置则安装有一部近似正方形的矩形升降机。1923年11月,"鹰"号在历经长达10年的断断续续的建造后终于最终完工,并于1924年正式服役。其后的使用试验证明该舰以及同期服役的"竞技神"号的设计很成功,它们的右舷舰岛在这之后成为航空母舰最普遍采用的设计,可以说"鹰"号和"竞技神"的构型最终决定了航空母舰最为理想的布局。

皇家海军"鹰"号(HMS Eagle)航空母舰,该舰同"暴怒"号相似,也是为了弥补"百眼巨人"号改装进度过慢而要求改建的,最初设计的是在左右舷都有舰岛,分别用于指挥飞机起飞和降落,两座舰岛之间由天桥连接,但"暴怒"的经验证明这种布局很不安全,所以改为在右舷设置一个窄长的舰岛的设计。"鹰"号应该说是第一艘采用这种布局的航空母舰。不过它的飞行甲板平面形状还是采用类似常规水面舰艇的形状。由于一战的结束,"鹰"的改装进度在战后放缓,在"百眼巨人"号后才服役。

"竞技神"号是世界上第一艘在设计时就采用了全通式飞行甲板、大型的与烟囱合为一体的右舷舰岛以及封闭式舰艏的航空母舰,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完全按照载机舰的要求来进行设计的"纯血统"航空母舰,不过实际上该舰的舰体还是利用了其他水面舰只的,是一艘刚刚开工建造的"霍金斯"级巡洋舰。该舰的特征同"鹰"是基本相同的,飞行甲板构型也相似,在前后设置两部凸字形的升降机,舰岛与烟囱合为一体,不过采用的是单烟囱。"竞技神"于1918年1月15日开工,同"鹰"一样,"竞技神"的建造过程比较缓慢,结果最后当它在1924年2月18日服役时,日本开工虽晚,但是竣工更早的"凤翔"号已经服役达一年,结果这艘世界上第一艘按照"纯血统"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只是成为了第二艘完工服役的"纯血统"。

皇家海军的"竞技神"号(HMS Hermes)也是1917年提出的对航空母舰的需求后的产物,为世界上第一艘从一开始就按航空母舰要求来进行设计的航空母舰,但是由于建造进度比较缓慢,结果被后开工的日本帝国海军的"凤翔"号抢先服役。"竞技神"的布局同"鹰"号类似,可以说是奠定了此后航空母舰基本构型的先驱者。

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前就同英国结为同盟关系,加上在这之前日本帝国海军在建设时便以皇家海军为模板,因此日本在海军建设上也一直紧跟着英国的步伐。因此当英国开始对海军航空兵以及载机舰发生兴趣时,自然也就影响到了日本帝国海军。日本在1912年便成立了海军航空术研究委员会,只比美国海军和皇家海军稍微晚一些便涉足到航空领域。1914年8月,日本帝国海军决定将"若宫丸"号运输船改建为水上飞机母舰,也仅仅比皇家海军的水上飞机母舰的改建晚几个月而已。因此当皇家海军开始进行航空母舰的改建和建造时,日本也自然不甘落后。不过同英国不同的是,日本并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航空母舰的改建工程,也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设计。当英国的"暴怒"和"百眼巨人"号相继完工进行试验后,日本通过观察英国在这一新舰种在问世之初的试验之后才开始动手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舰。1919年年底,日本帝国海军决定将作为给油舰开工的"第7号特务舰"改为航空母舰。在该舰的最初的计划中,日本帝国海军一度想将其改造为水上飞机母舰,但最后决定该舰还是以正规航空母舰来进行改造。由于该舰在建造过程中得到了此时还是属于日本盟国的英国的帮助,在建造过程中日本聘请的英国顾问团为其提供了"百眼巨人"号和"竞技神"号的图纸,因此日本航空母舰的设计过程很顺利,该舰的建造过程也很快,1921年11月13日,被正式命名为"凤翔"号的航空母舰下水,1922年12月27日,"凤翔"号竣工,随后在1923年2月22日正式服役,虽然"凤翔"开工比"竞技神"晚,但是却比其整整早了一年服役,因此将"世界上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空母舰"的头衔揽入怀中。由于在设计阶段就借鉴了"百眼巨人"和"竞技神"的图纸,因此"凤翔"具备了标准的航空母舰的特征:长168.25m,宽17.98m的全通式飞行甲板,飞行甲板的前部约1/3向下倾斜,以便于飞机起飞加速,这同英国的"暴怒"号一开始改装时的起飞甲板很相似。在右舷安装一座小型舰岛等,不过该舰排水量很小,标准排水量只有7470t,公试排水量也只有10500t,是自航空母舰问世至今排水量最小的正规航空母舰。在建成时,"凤翔"的飞行甲板平面同战列舰的中前部甲板类似,前端成弧线向内收缩。由于舰岛太小,排烟道无法同舰岛合为一体,因此3座烟囱被布置在右舷中部,为起倒式。在飞行甲板前部和中后部分别布设一部近似于正方形的和一部矩形升降机。在刚建成时,"凤翔"还安装了4门140mm舰炮,用于进行水面交战。由于该舰过小,飞行甲板狭窄,舰岛会阻碍飞机的视线,所以在1924年进行改装时将这座舰岛拆掉了,"凤翔"成为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空母舰,飞行甲板前部也进行了小范围修改。

日本帝国海军"凤翔"号(IJN Hōshō)航空母舰是世界上第一艘正式服役的"纯血统"的航空母舰,不过它对于日本帝国海军而言更应该说是一艘航空试验舰。建造最初在右舷布置有一个小舰岛,但随后不久即拆除成为一艘平原型甲板航空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