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内阁宣布将德国总统的权利移交给总理,纳粹党经过十余年的运作和蛊惑之后,终于获得了最高权力地位。随即纳粹政府废除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种种对于权力的限制的法律条款,在德国全国奉行纳粹化,取缔所有非纳粹的政党和团体,迫害天主教、犹太人、非日耳曼人等等。同时,纳粹德国积极废除《凡尔赛条约》的限制,通过掠夺犹太人、施行农业国有化等手段迅速改变德国的经济状况,重整德国军备,扩张陆军,重新建立空军和潜艇部队等。
1935年入侵阿比西亚的意大利部队。意大利的这一次入侵行动被看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事的开端。(虽然1931-1932年中国和日本发生较大规模的战斗,但并没有被普遍看做二次大战战事范围之内,而是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
自1935年之后,随着德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发展和重建,纳粹德国的野心也渐渐显露出来。而这时的英国和法国却是绥靖主义盛行,厌战情绪高涨的时期,对纳粹德国对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的领土要求问题一再退让妥协,对德国一步一步废除《凡尔赛条约》的限制的动作也采取默认的态度,这更加助长了德国的气焰。
西班牙内战于1936年爆发。意大利、德国和苏联都以成建制的部队卷入其中。此外,法国、英国、美国、希腊等各个国家众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共和军方面参加作战。这场战争初次显露出海、陆、空战场共同作战的雏形,装甲部队和航空兵在这场战争中都所表现,其中弗朗哥军队的航空兵在这场战争中对共和军的战舰进行了攻击行动,虽然无论其规模还是战果都不大,但是已经预示着未来战争中海上的战舰所要面临的威胁。图为共和军装备的T-26坦克。正是通过这场战争,德国不但磨练了自己的部队,更是借此研究出未来战争的模式,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阶段德国军队的所向披靡打下了基础。而苏联也是经过这场战争的经验教训而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装甲部队的装备问题。
西班牙内战中被摧毁的建筑物。无论是空中作战还是装甲部队作战所表现出来的威力都大于以往的战争,而这场战争也充满了残酷与血腥。
德国的He.111轰炸机。德国在这场战争中空军得到了非常难得的锻炼。
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德国秃鹰军团的士兵
遭到轰炸的巴塞罗那。在西班牙内战中德国秃鹰军团多次对城镇进行大规模轰炸,造成很大伤亡。而这在未来的战争中将成为一种常态。
1936年3月,德国军队进入到莱茵兰地区,标志着莱茵兰的非军事化的终结。莱茵兰地区非军事化是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施行的,自纳粹党获得对德国的控制权之后,便积极地进行废除《凡尔赛条约》的努力,先是重新武装,打破条约对德国军队人数的限制以及对飞机、潜艇、坦克等装备的禁锢。接着便是莱茵兰地区的军事化。实际上,德国对于英国和法国能做出何种反应并没有底,是冒着将受到两国军队的猛烈攻击的风险进入到莱茵兰地区的。这时的德国军队尚在重新整备建设阶段,战斗力不强,一旦同英国和法国发生战事德国军队恐很难抵挡。但是,这时正是英国和法国绥靖主义盛行时期,两国都不愿意冒任何可能发生战争的危险而对德国的军事冒险采取任何动作,反而是一味退让。德国的这一次赌博成功了,这次成功也使希特勒的胃口大了起来,英国和法国这种态度也使希特勒心里有了底,为其进一步的讹诈行动奠定了基础。希特勒下一步的试探很快就开始施行了,这次的对象是同德国有着很深的关系,同时又是阿道夫.希特勒真正的祖国——奥地利。
1936年进入莱茵兰的德国军队
1938年3月,一名奥地利男子在关于是否进行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的表决投票中填写选票。他的面前是对两国合并的宣传物。
进入到奥地利的德国士兵,受到奥地利纳粹党及亲纳粹分子的欢迎。
越过德国-奥地利边境进入到奥地利的德国陆军的Sd.kfz221型装甲车
受到奥地利亲纳粹分子欢迎的德国部队。照片最前面的Panzer II轻型坦克的车长正在向路边的欢迎人群致意。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就吞并奥地利发表演说后受到欢呼和致意。
尽管《凡尔赛条约》中规定奥地利不得同德国进行合并,但是德国纳粹党通过操纵奥地利国内的亲纳粹党派并在奥地利进行纳粹主义宣传等手段鼓吹德国和奥地利的合并,这个主张不但在德国国内,在奥地利也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同时,奥地利纳粹党在其国内也通过种种非正常手段打压反对者,为两国合并铺平道路。1938年2月,奥地利纳粹分子开始在奥地利境内进行各种暴力活动并引发骚乱,希特勒“邀请”奥地利总理库尔特.舒施尼格到德国进行会谈,希特勒对舒施尼格进行了一番威胁与侮辱后,要求其解除奥地利对纳粹党的禁令,并威胁德国可能对奥地利采取军事行动。舒施尼格被迫同意了希特勒的条件并答应释放被逮捕的奥地利纳粹党人。1938年3月9日,奥地利进行了关于奥地利未来命运的投票,舒施尼格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来阻止德国的野心。但是德国迅速做出反应,鼓动奥地利纳粹党人制造骚乱,并发布虚假新闻和进行宣传,称80%以上(还真的算是比较谦虚,不是100%)奥地利人愿意两国合并。虽然英国通过自己的情报网估计这一比例恐怕很难超过35%,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3月11日,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奥地利投降,否则将面临德国军事入侵。这时的英国和法国再一次扮演了小丑的角色,放弃了在此问题上对德国施加压力而对其进行纵容的态度。失去支持的舒施尼格放弃了抵抗并辞职。3月12日上午,德国第8集团军进入奥地利,并在三天时间里控制了奥地利全境。这次吞并标志着《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控制的完全失效,《凡尔赛条约》自此也走到了尽头。
乘车进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希特勒。希特勒本就出生在奥地利,实际上是奥地利人而非德国人,不过这并没有对他成为这个“大德意志”元首造成任何不便。
一户奥地利家庭里的老人和孩子围在希特勒的画像前表达对元首的尊敬和崇拜
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达拉第在慕尼黑会议期间同希特勒、墨索里尼会面
返回英国的张伯伦在机场挥舞着条约,说:“我们争取了和平。”但是很快就证明,希特勒的承诺完全没有保障,这张纸也就仅仅是一张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