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971年不断流逝,美国海军的机组注意到北越人的所做所为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有情报显示沿着胡志明小道南下的物资数量明显增多,也许他们将会发起进攻。作为回应,空军和海军的侦察机都前往北边去拍照,结果导致的就是1968年中以后的"非轰炸区"内的作战活动数量急剧增长,这就是他们如何将这些事情开展下去的标记。
就像一名海军CVW-9联队的F-4飞行员告诉笔者的,"到了1971年中,空军向北边派出一架RF-4的时候旁边还有一架鬼怪II护航。当敌人向他们开火之际他们就会逃跑,高兴地拍下照片然后去领勋章。我们得和一架RA-5C飞在一支阿尔法攻击编队的最后面,一旦有人向这架民团团员开火了,我们就会进行'保护性反击',整个联队都会参与这样的行动。"
A-6A 156994在VA-145中队随CVW-2联队进行1970至71年的部署前展现出了近完整的涂装,00号码指出这是一架联队长机,但不像别的联队一样涂有彩色涂装。此机于1971年2月24日晚在弹射起飞过程中因一台发动机失效而坠毁,两名机组成员均跳伞获救。
其中一个具有这种攻击性理念的作战就是CVW-11联队RVAH-6中队的一架RA-5C在1971年4月对北越关朗机场展开的一次侦察行动,一旦北越人试图用防空炮火拦截这架侦察机,接下来整个联队都会倾巢出动展开"保护性反击",轰炸大量的高射炮阵地,同样还通过官方声明在机场上炸毁了2架米格-21。对于CVW-11联队来说,是需要这么做的。
除了像这样一类的任务以外,胡志明小道上不断增长的活动频率,还有更具攻击性的米格机,以及部署到比之前更加靠更南边的SA-2地空导弹阵地,都指出接下来将会发起一场大攻势。在12月16日至30日期间,美国空军和海军联合展开了"豪深阿尔法"行动,在停炸3年后首次前往北越境内轰炸,目标是摧毁那些不断囤积中并在接下来时间里用作入侵南越的战争物资。豪深阿尔法行动也许在短期内可以体现出正面效果,但是政治环境使得他们无法进行持久的作战。之前所担忧的一切在1972年3月30日得到了体现,北越军的6个师的正规军南下入侵南越。
越南上空的战斗将进入另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篇章。
VA-52中队使用A-6参与了3次越战部署,每一次部署时垂尾上骑士头盔的涂装都不一样。1970至71年间随小鹰号部署时头盔上的羽毛稍微短了一点,但所有的种类都使用红色的垂尾信标来当做“眼睛”。这张照片拍摄于部署前的华盛顿州上空,和汉考克号上VAH-10中队第19分遣队的一架KA-3B练习空中加油。
第四章 我们永远忠诚----岸上的海军陆战队
陆战队自豪地将所有需求都用于地面部队的作战已经不是秘密,就是根据这个要求,陆战队想要一种"全天候"的飞机来像海军一样作战,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近距离空中支援,就是基于这种大量需求的基础上,陆战队才去寻求A-6的。
在1964年1月,陆战队有12支现役的攻击机中队,全部都使用A-4B/C/E。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其中的5支中队将换装入侵者,而且被重新命名为陆战队全天候攻击机中队VMA(AW)。里面的4支中队参与了越南的战斗,第一支是VMA-242中队,他们之前装备的是A-4C,把地勤人员和装备都留在了日本的岩国基地后回到了切里点。1964年10月21日便很快改名为VMA(AW)-242中队,新的"蝙蝠侠"在欧塞纳的VA-42中队接受换装训练,之后回到北卡罗来纳州,在那里成立了陆战队的第一支中型攻击机中队。
在一段时间里,"蝙蝠"中队帮助训练其它的陆战队A-6作战单位,然而,在1966年末,他们被部署到了东南亚,于1966年11月1日抵达了南越的岘港。把陆战队中型攻击机带入战区后,VMA(AW)-242中队长霍华德.沃尔夫(Howard Wolf)中校将他的中队纳入MAG-11大队的管辖内,此时这支大队下属有一支F-8中队和2支F-4中队,以及侦察/电子战综合作战单位VMCJ-1中队,他们装备有EF-10B、RF-8A和RF-4B。
"蝙蝠"中队立刻开始使用他们的"Walnut"无线电呼号,最初的攻击行动用来支援在"重手"行动中于南越北边的作战的陆战队第I军。炸弹投放可以选用综合式攻击导航设备系统,或者更进一步,借助半固定的TPQ-10"战斗天点"雷达,这使得陆战队航空雷达支援小队可以在方圆误差(CEP)只有50码的范围内引导飞机进行"全天候"轰炸。到了1968年2月,陆战队一共有3台TPQ-10雷达在运作中,它们分别位于东河、福拜(Phu Bai)和溪山,雷达50英里的探测范围可以引导陆战队的飞机覆盖绝大多数第I军作战区域内的目标。
VMA(AW)-242中队是陆战队第一支参与越战部署的入侵者中队,照片中的152612号机停在沙袋的旁边,主翼下挂载了12枚M117 750磅炸弹,外侧的副油箱显示飞机降深入北越境内执行任务。这架飞机在1967年11月25日被击落,当时正在轰炸河内附近的建安机场,机组劳.艾布拉姆斯(Low Abrams)中校(中队长)和鲍伯.侯德曼(Bob Holdeman)中尉双双阵亡。
另一种瞄准设备就是雷达信标前进航空管制(RABFAC)系统,装在一个重约6磅的装具里让步兵背在身后。这种系统在1968年投入使用,发出的信号能够在A-6的雷达屏幕上显现出来,地面的前进空中管制员将告诉机组如何在他的相关位置附近投弹。这种系统也会出问题,其中包括地面引导员在丛林地形作战时判断方位和距离都有困难,糟糕的电池也是经常起到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演习中,信标攻击被允许在距离友军300码左右展开,除非情况需要才会更加靠近。
TPQ-10雷达和信标系统将成为陆战队在越战期间主要的"全天候"攻击手段。
完全具备了作战能力之后,"蝙蝠"中队在参战的第一个月里就消耗了1100吨弹药,包括673枚Mk 81 250磅炸弹,3236枚Mk82 500磅炸弹、215枚Mk83炸弹和49枚二战时期的M66 2000磅炸弹。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陆战队挂载的武器还包括有2.75英寸火箭弹、5英寸阻尼火箭弹、凝固汽油弹和M117 750磅炸弹以及地雷。
M66和相应的M55 1000磅炸弹是二战时期的大当量炸弹,当受欢迎的Mk80系列低阻炸弹在最初快被用完的时候才匆忙从弹药库里被拉出来,这种盒子形状弹翼的炸弹还将在战场上使用好几年。
AGM-12小斗犬空对地导弹也会零星地出现在1970年前的武器清单上,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这种导弹被证明是不受欢迎的,因为需要引导导弹击中目标而导致飞行航路可以被预测出来(被高射炮伏击)。
在12月期间,当雨季到来时,"蝙蝠"中队继续证明着他们的价值,12架飞机完成了战区里9支陆战队中队38%的投弹量。现在的任务包括了零星地参与第7航空队的作战,这里既有滚雷行动也有猎狐行动(Tally Ho,专门针对北越南边目标的次要级别的轰炸)。
陆战队和单独控制
陆战队很久以前就开始用自己的飞机来支援地面部队的战斗,早在1965年,他们强大的能力就得到了美国空军第2航空师的重视,最后官方指定和陆战队一起"合作授权"执行战区的战术空中打击行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两支军种为获得陆战队固定翼飞机中队的控制权争吵不休。
在1965年中,陆战队在南越有一个航空大队和2支A-4中队。接下来的6个月时间里,这个数量在不断增长,到了1966年初,陆战队在南越拥有2个基地,使用F-4、F-8和A-4,11月抵达的VMA(AW)-242中队加强了陆战队航空队在战区内的力量。
第一次这样的争吵在1965年7月结束,美军驻越南地区总司令威廉姆.威斯特摩兰德将军签署了一份文件,这将证明陆战队每天需要多少架次的飞机来支援他们支援地面部队的战斗,其它任何"多余的架次"都由空军来支配。这次胜利使得陆战队可以对他们大量的飞行中队保持控制,这个问题当然也没有这么轻易就了结了。
在1967年间,第7航空队取代了第2航空师的位置,开始对仅限于轰炸军事分界区附近目标的陆战队中队指手画脚,即便是陆战队的飞机正在直接支援地面部队的作战。在表面上,这就是因为"合作"的理由而做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