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中的A-6入侵者

A-6 Intruder Units of the Vietnam War

因为从1968年10月21日起就停止轰炸北边的目标了,所以陆战队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老挝和柬埔寨上空。此时入侵者的绝大多数任务都由第7航空队指派,作为"突击队之箭"行动的一部分参与了大量轰炸老挝胡志明小道的战斗,1968年,此行动取代了之前的"铁虎"作战。这种飞机的特性----大航程、大载弹量、双人机组和具备攻击移动目标能力的武器系统,使其在任务中表现得非常理想。确实,之后美国空军的战术将指出只有像AC-119和AC-130这样的炮艇机才更适应这样的任务需求。

随着在"高危险"目标上空飞行次数的减少,损耗也明显减少了。虽然陆战队在1969年损失了5架飞机,但是在1970年和71年没有一架被击落。与此同时,美国也开始大规模从南越撤军。

在完成了近17000次战斗起落架次后,"蝙蝠"中队于1970年9月离开岘港返回加州的埃尔托罗,在那里,他们成为了MAW-3联队旗下的第一支A-6A中队。他们在越南的战斗时间超过了47个月,也使得他们成为了在南越作战时间最长的陆战队攻击机中队。这样就让VMA(AW)-225中队又变成了开始时驻扎在南越的唯一一支入侵者中队。

1970年12月,VMA(AW)-225中队开始在战地测试激光制导炸弹,这次使用的是2000磅的GBU-24炸弹。第一次投放飞行在12月12日展开,至月底一共扔下了12枚GBU-24----只占他们当月投弹量的2%,剩下的都是Mk82和Mk83铁炸弹,还有Mk20石眼集束炸弹。投放激光制导炸弹任务的典型挂载方式就是2枚GBU-24和6枚Mk82,负责为目标提供激光目标照射的是来自泰国乌汶基地的空军F-4D。测试在1月24日结束时,VMA(AW)-225中队报告说25枚激光制导炸弹里有10枚命中目标,方圆偏差都在50英尺内。

一直到7月28日,"维京人"中队都是陆战队在战区里的唯一一支中型攻击机中队,之后,他们也离开岘港返回了埃尔托罗。他们在此期间共完成了9661个起落架次,扔下了51000吨炸弹。回到加州后,这支中队成为了纸面上的存在,没有飞机也没有人员,最后在1972年正式宣告解散,到了1991年7月才重新组建,作为一支F/A-18D中队回到现役里。

1970年,在云层上方飞行的VMCJ-1中队的EA-6A 156988挂载了4个副油箱和2个ALE-32干扰箔条投放吊舱,此机是29架EA-6A中交付的第24架,1991年2月11日因为后部的液压系统完全失效而坠毁,机上两人成功跳伞,当时服役于VAQ-33中队。

EA-6A 156988

"电子入侵者"

从50年代中期起,陆战队就组建了3支侦察和电子战中队,它们分别是VMCJ-1、VMCJ-2和VMCJ-3中队,每一支中队都被配属给一支陆战队航空联队。在越战开始时,这几支中队都混装RF-8A和EF-10B。

道格拉斯的EF-10B是4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的一款夜间战斗机,在50年代中期被改成了电子战平台,重新命名为F3D-2Q。这种飞机在1965年6月随VMCJ-1中队部署到越南,因为在战斗中表现勇敢,EF-10B的退役被延期了。它的后继机就是EA-6A"电子入侵者",发展自A-6A的专用电子战机,在1962年之前的新机编号被定为A2F-1Q,因为不明的原因,很多纸张上都将其成为A2F-1H。第一架飞机首飞于1963年4月,最后29架将在1969年完成交付(全部给陆战队)。

VMCJ-1中队的EA-6A从1966年10月起开始部署到岘港,而且由于作战需求,电子入侵者很快就开始补充数量不足的EF-10B,老旧的天空骑士在越南战区一直服役到1969年。EA-6A没有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它们很快就随着作战的快速展开而被投入到了使用当中。在1966年12月2日至3日夜,VMCJ-1中队史无前例的把9架电子干扰机放了出去(6架EF-10B和3架EA-6A)来支援海军的攻击编队。到了1967年1月,有4架EA-6A驻扎在岘港,而他们作为能力最强的电子战平台被大量使用于在北越上空的轰炸行动。

从一架入侵者上近距离观察另一架VMCJ-1中队的电子入侵者,照片拍摄于1970年。

一架VMCJ-1中队的电子入侵者

对于机载系统来说,EA-6A起初装备的是AN/ALQ-31电子对抗吊舱,这是一个长长的、看起来很奇怪的玩意,里面包括有2台ALT-6B电子干扰机。这种电子干扰吊舱很快就被AN/ALQ-76所取代,后者在前面安装有一台由气流驱动的发电机来给吊舱里的4台发射机供电,每一台发射机都有一个独立的转向的定向天线。这种系统在战区里是相当先进的,因为绝大多数是电子对抗系统(比如装在空军EB-66B上的)都是全向的,朝360°方向范围发射干扰信号,并没有针对某一个方向具有威胁的雷达。

这样的系统可以使得EA-6A最多能够挂载20台大功率的定向干扰机,给予了这种飞机覆盖大范围频率的电子对抗能力,这是战区里其它任何一种电子干扰机所不具备的能力。AN/ALQ-76的基础设计最终发展为EA-6B徘徊者上使用的AN/ALQ-99电子对抗吊舱。

在测试中,EA-6A挂载有3台AN/ALQ-76吊舱,另在外侧挂点上挂有2个副油箱和ALE-3干扰箔条投放器。EA-6A同样也使用内部甚高频波段的ALQ-55通信干扰机,它可以干扰北越战斗机飞行员和地面指挥拦截官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但只有在被授权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用。

EA-6A很明显是整场战争期间最出色的电子战平台,能力要远强于之前的EF-10B,也比空军的EF-66和海军的EKA-3B要好得多,即便是EA-6B在1972年服役后,陆战队的电子入侵者所覆盖的频率范围也要比后来的徘徊者多出30%,但后者的发展计划在短期内还尚不成熟EA-6B的AN/ALQ-99电子对抗吊舱同样也比A型上AN/ALQ-76能够产生更大功率的辐射能量。

1971年4月至5月的临时部署期间,3架VMCJ-1中队的EA-6A停放在岘港机场上,尽管这支中队在1970年回到了日本,但是在1971年间相继派出分遣队为第7航空队和美国海军提供电子对抗支援。背景上是大量被弃置的机库,照片中每架飞机下方都挂载了3个ALQ-76电子对抗吊舱和2个副油箱。

3架VMCJ-1中队的EA-6A停放在岘港机场

VMCJ-1中队的入侵者在"突击队狩猎"行动中穿梭于北越和老挝上空,为轰炸胡志明小道的攻击编队提供掩护。任务通常都是去支援TF77特混舰队的攻击机群,为其提供舰载机联队里所不具备的标准电子干扰。当然,他们同样也帮助空军和陆战队自己进入北越境内轰炸,其中就包括有驻扎在茱莱和岘港的A-6A。它们的典型目标就是"平面"和"杠锁"搜索雷达还有SA-2的"扇歌"火控雷达和高射炮的"火罐"火控雷达。到了战争后期,EA-6A能够干扰I波段(频率超过8G Hz)的信号,使其能力在越南的电子干扰平台中独树一帜。

多年以来,EA-6A在执行任务时总是挂载着武器,尤其是已经多次谈论过的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然而,尽管中队里的老鸟们都说这种飞机具备发射百舌鸟导弹的能力,但是在越战期间从未使用过这种武器。因为在他们眼里对于这种武器来说,AN/ALQ-76电子对抗吊舱更加重要,而且让为数不多的几架EA-6A去直面地空导弹阵地太过于危险了。

可是,他们也不是没有这么尝试过。1968年一张照片就展示过一架VMCJ-1中队的入侵者在岘港机场上挂载了一枚百舌鸟。这支中队没有得到使用这种导弹的许可,因为"高级权力部门"再次决定这种飞机作为电子干扰机能够凌驾于任何执行铁掌任务的飞机之上。此外,陆战队预备役的EA-6A将在训练中发射这种导弹,但此时越战已经结束了。

在1971年4月至5月的部署期间,VMCJ-1中队的EA-6A 156986在岘港机场上展开主翼,准备起飞执行任务,飞机的下方挂载了2个副油箱和3个ALQ-76电子对抗吊舱。机鼻和垂尾上的红袋鼠显示这架飞机在前往岘港之前于澳大利亚的悉尼部署了3个月。

VMCJ-1中队的EA-6A 156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