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中的米格-17&19王牌

MiG-17/19 Aces of The Vietnam War

在苏联的训练

从60年代初起,北越空军的大量米格机飞行员都前往苏联接受训练,其中包括了阮飞雄(Nguyen Phi Hung)、裴文实、黄文奇、阮广生(Nguyen Quang Sinh)、阮定福(Nguyen Dinh Phuc)、何奔(Ha Bon)。黑海和亚速海东部地区的克拉斯诺达尔(Krasnodar)飞行军官学校拥有4座机场,在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初,大量的飞机使用巴泰斯克(Bataysk)、滨海阿塔尔斯克(Primorsko-Ahtarsk)、库谢夫斯卡亚(Kushchovskaya)、克拉斯诺达尔的设施进行训练。这里,北越、匈牙利、古巴的学员被分到了不同的中队里,但理论课和飞行训练还是在一起的。

北越飞行员们面对的是一个令人精疲力竭的训练项目,淘汰率相当的高,以至于到了60年代中,只有20%的学员成为了战斗机飞行员,剩下的都成为了地勤工程师。他们进入俄语学校学习,学员们还要接受多达20门理论课的指导,其中包括飞机结构和推进系统、飞行理论、航电、气象、导航、作战战术。理论课程在秋季和冬季进行,而飞行训练则在天气更好的春季和夏季进行。

1964年完成了一次飞行训练后,一名北越空军飞行员驾驶着米格-17A“蓝61”降落在库斯乔夫斯卡亚机场上。在被派往一线部队之前,越南飞行员被要求在米格-17上完成150个飞行小时。

从训练开始,第一年的课程就是理论讲座以及在巴泰斯克驾驶一架雅克-18A飞行,这里是顿河罗斯托夫与滨海阿塔尔斯克附近的一片草地机场。完成了100个飞行小时后,这些学员就前往库斯乔夫斯卡亚,在第二年驾驶双座的米格-15UTI,第三年在同一座机场上学习驾驶米格-17。

这些飞行训练包括了简单的飞行表演机动、越境导航、空中格斗、攻击固定的空中目标、对地攻击。当然,这样的训练仅限于天气好的时候,实弹射击训练一年进行2次,使用米格-15UTI或米格-17。他们进行单机或双机编队飞行,实弹射击的时候装填30发炮弹,学员每年都要使用一次弹射座椅模拟器,每2年从安-2运输机上进行一次跳伞训练。

当捷克的L-29海豚教练机取代了滨海阿塔尔斯克的雅克-18后,训练大纲也发生了变化,在前往库谢夫斯卡亚驾驶米格-15UTI和米格-17之前,学员们必须要在L-29上完成80个飞行小时。1968年,学员们又回到了克拉斯诺达尔,他们要在那里驾驶米格-21US和米格-21PFM完成40个小时的飞行训练。1968年的这批飞行员还首次被要求完成夜间飞行训练,驾驶L-29飞行8至10个小时,接下来在米格-17上飞10至12个小时,最后在米格-21上飞8至10个小时。一些参与此类训练的越南飞行员已经在中国完成了米格-17的飞行训练,因此直接从L-29换飞超音速的米格-21。

这种L-29→米格-17→米格-21的训练模式一直保持到70年代初,随着后卫I行动在1972年5月9日发起,所有可投入战斗的北越飞行员全部受命回国。1973年签署巴黎和平协议后,更多数量的北越飞行员将被派往苏联,接受初级和高级训练。

北越空军的第一步

到了1959年初,北越人建立了一套可行的机场网络,其中包括了河内南部的嘉林、荣市、同海;西北部的纳产(Na San)、奠边(Dien Bien)、莱州(Lai Chau)、老街(Lao Cai);东北部的吉碑、建安、涂山(Do Son)、先安(Tien An)、北部的谅山、高平(Cao Bang)。最后,在1960年5月1日开始建造米格-17的第一座机场,内排[Noi Bai,西方资料中将其称为福安(Phuc Yen)],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这座机场于5年后完工。到了1964年中,机场的主要建筑都建好了,使得第一批米格-17从中国进驻这里成为了可能。

北越武装部队的组织也发生了改变,以应对新的挑战。在1963年6月,部队的政治委员会决定把空军和防空军合并在一起。这就使得越南人民空军-防空军于10月22日成立,冯世载(Phung The Tai)上将任司令员,副司令是邓庭(Dang Tinh)上将。

1963年,苏联把36架飞机交给北越空军----32架米格-17和4架米格-15UTI教练机。这里,为了避免被太阳晒坏,地勤们正在给一架米格-15UTI批上白色的罩布,照片摄于1965年的内排机场。

苏联政府送来的32架米格-17和4架米格-15UTI使得北越副国防部长黄文载少将在1963年5月30日签署第18/QD号命令,成立921“红星(Sao Do)”歼击机团,团长是陶庭练中校。所有在中国完成战斗机训练的第一批飞行员都被派到这支作战单位里,这就意味着他们总共有70名飞行员,其中30人顺利地完成了整个训练课程,现在可以执行作战任务。第二支歼击机团在1965年9月7日成立,被命名为923“安世(An The)”团,他们装备米格-17时,921团已经开始换装更先进的米格-21。到了1966年6月,更多的飞行员到苏联接受米格-17换装训练,另有18人在1966年11月毕业。至年底,其中60%的飞行员都经受了战斗的考验。

1969年2月,中国支援了36架歼-6(仿米格-19S)后,国防部决定成立第3支战斗机部队,925团,他们混装米格-17F和米格-19S。团里的飞行员既有刚在苏联完成米格-21训练的,也有在本国910团里完成训练的,第一批具备米格-19驾驶资格的飞行员于1969年离开中国,返回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