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的B-29超级堡垒

B-29 Superfortress Units of Korean War

麦吉尔是朝鲜战争期间的一名B-29飞行员,但没有参与这次南市空袭,他总结道这次"黑色星期二":

"3架B-29在数分钟的时间内就被击落,3架受到受损严重的B-29降落在金浦,2架受到重创的B-29(44-27347和44-86295号机)被转移到仓库等待处置。在3架回到嘉手纳的B-29里,2架被打成重伤,34名机组成员失踪。远东军报《太平洋星条旗》的头条上写着'超级堡垒'在战争中最艰苦的一天里和米格机对抗。"

麦吉尔回忆道他那架B-29上的气氛,就在"黑色星期二"刚过去。"这看起来像一场葬礼,"他说道,"内部对讲机里一片沉寂。'启动发动机,'飞行员下达了命令,然后又是一片沉寂。这里没有了通常起飞时的喋喋不休,随着B-29滑向跑道,无线电里又传来了声音,'回到停机坪上去把发动机关掉。'美国空军参谋长霍伊特.范登堡亲自下来终止在北朝鲜上空的昼间轰炸。"

然而,就在这道命令被发布之前,南市上空的血腥战斗并没有阻止凯利把8架98BG大队的超级堡垒派出去轰炸顺川(Sunchon)的一座桥,这里就在"米格乱巷"的南边,此时距离"黑色星期二"才刚过去24小时。在机群向北边飞去的时候,飞机上的士气是不可能会高涨的。在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第77中队的流星F.8和美国空军F-84的保护下,这些超级堡垒又掉进了米格机的埋伏圈里。B-29的机枪手被划得一个米格-15击坠战果,但苏联人继续攻击,在元山港上空击落了一架轰炸机。

3天后,还是在流星和雷电喷气的护卫下,超级堡垒又回来轰炸新义州的桥梁了。他们选择了从黄海上空接近目标,因为米格机是不会出现在海上的(而且证明这是对的),因为他们的空军无法在海上营救被击落的飞行员。B-29机群在撤退的时候才遇到了米格机,但是接下来的战斗却很激烈,一架轰炸机的机枪手声称击落了一架米格机,而另有一架B-29被打成重伤。

10月28日,是昼间持续战中和米格机对抗的最后一天,98BG大队派出8架超级堡垒去轰炸一座顺川的桥梁。米格机出现在了这片区域,但是没有向轰炸机群发动攻击。在10月,远东空军司令部在空战中损失了7架F-86、5架B-29、2架F-80和1架RF-80。而且在之前的整个战争期间也只在空战里被击落了6架B-29。这个数字警告了范登堡将军,他立刻前往这一地区视察,却收到了B-29机组们令人沮丧的报告。

麦吉尔回忆道将军的到访,飞行员们才完成一次波澜不惊的任务回来后走下飞机,就得知范登堡刚从五角大楼飞来。

参谋军官们围绕在范登堡周围,焦急地把报告交给他,一名上校想把一份备忘录给他看,"把这些玩意拿开,"范登堡大叫道,"我想要和一名尾炮手谈谈,给我把一名B-29机组成员找来,我不想和其他人说话。"根据麦吉尔所述,轰炸机的投弹手们告诉范登堡,他们的0.50英寸重机枪毫无用处。将军询问麦吉尔机组的一名成员关于自卫武器的看法。"它没有价值。"那个人回答道,"什么东西都比我们现在手头里的要好。"一名空军士官指出,有一些人被正式认定击落了米格,但是没有人真的认为他们确实将其击落了,在今天看来,最好的证据就是他们没有错。

当范登堡回到华盛顿后,他正在考虑把B-29机群从整个朝鲜战场上撤出。然而好奇的是,没有人想要让更新的B-50来取代B-29。而且就是在今天也不清楚,为什么B-50----只在战区执行侦察任务----却从未在朝鲜战争中当做轰炸机使用。最后,做出的唯一决定就是加强F-86的力量,但敌人也在加强他们的军火库。

在“黑色星期二”(1951年10月23日)很早以前,一些B-29就把机腹涂成了黑色,以便在敌人的探照灯下伪装自己----这张照片拍摄于这天的数个月之前。然而在10月23日,黑色涂装就变得越来越常见,有时候覆盖了整架飞机,而不仅仅是机身的下表面。前方的B-29是44-84110号机,由亚特兰大的贝尔工厂制造。

一些B-29就把机腹涂成了黑色

到了1951年末,有大量的米格机被转移到鸭绿江的北朝鲜一侧,还有改进了发动机的米格-15比斯也出现在战区里。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苏联人----但美国人认为是中国人----试图扩展他们的作战范围。至少有一次,米格机飞到了联合国军占领下的汉城南边。韦兰向他的上级报告说,敌人正在给美国的空中优势造成"严峻的挑战",接下来图-2轰炸机也到来了,而且出现在鸭绿江边。

米格机对B-29机群造成的威胁就是范登堡和其他高官改变长期政策的原因,他们同意把第二支F-86联队派往朝鲜。到了1951年末,4FW联队和51FW联队一起在"米格乱巷"里巡逻。

10月28日晚上召开了一场关键的会议,远东空军轰炸机指挥部司令凯利宣布,今后B-29只在夜间执行任务,他同样还建议扩大短距离导航设备的使用范围,以便提高他们的轰炸精度。

在一个给更多B-29安装短距离导航设备的应急计划展开的同时,远东空军轰炸机指挥部开始在11月4日起对一系列的机场展开空袭。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安装了短距离导航设备的超级堡垒可供使用,空袭的规模也增加了。绝大多数机组之前都没有过使用短距离导航设备的经验,而且遇到了麻烦,但是到了年末,轰炸机场的行动开始收到较好的评估结果。

11月8日夜,一架B-29在投放传单时遭遇了高射炮的攻击。这架兰顿制造的B-29A-20-BN 42-93974来自于横田基地的98BG大队343BS中队。在清州(Chongju)上空被高射炮弹击中后,唐纳德.比格姆(Donald G Bigham)上尉(机组里唯一一名342BS中队的队员)这架受损的轰炸机挣扎着飞往白翎岛(Paengnyong-do)----这座岛被美国人称为K-53或"P-Y-do",位于三八线以西的北朝鲜岸边,由友军部队占领(今天也是如此),距离半岛本土7英里。

在飞机上的12人里,除了比格姆以外所有人都获救了,一人被直升机接走,剩下的人被白翎岛上美韩联军巡逻队救起,比格姆成为了战俘,他的降落伞向东飘到了距离半岛大陆7英里的海上----或者,他第一个跳伞。

12月4日,一架B-29被一件非常有力的敌军武器发现了----雷达引导的探照灯----米格机冲下来将其打成重伤。第2例事件发生在12月23日,很快,A-26开始和B-29合作,对夜间探照灯进行联合打击。

南市机场就是臭名昭著的"黑色星期二"空袭的目标,也是一个激发起超级堡垒机组恐惧感的名字。同样地,对米格机和高射炮的担心将使得士气问题变得更加糟糕。杰西.里奇(Jesse Richey)上士是横田基地98BG大队345BS中队里的一名飞行机械师。他回忆道这两个都不是原因。当南市机场在简报中成为了12月5日打击的目标后,"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没有意义,此外,我无法说我们的士气很低,在'黑色星期二'那次轰炸中,我损失了3名来自飞行工程学校的好友,但我认为我们一切都会安好。我们这次将会在夜间飞行,而且我们认为米格机和高射炮都不是问题。我们对了一半。"

作为一名飞行机械师,里奇坐在副驾驶座位的后面,他们的座机是兰顿制造的B-29A-70-BN 44-62281"Fireball",这架飞机和"Woody Woodpecker"号机一样都在机鼻上绘有5年前轰炸日本的出击记录:

"在距离目标还有12至14分钟路程的时候,我们遇到了猛烈的高射炮火,我把窗帘拉上去,防止透光,这样我就看不见高射炮火了,但我可以听得到----一种起皱的声音。当炮火变得密集后,它听起来就像是冰雹一样,我们的飞机被打出了几个洞,但都很小。"

忙于盯着发动机的仪表,里奇无法观察到轰炸机群抵达目标上空,但是另一名老鸟说98BG大队保持着良好的队形和纪律。最后,就像里奇解释道的,没有米格机的影子出现。"我们刚扔完炸弹,飞行员就做了一个俯冲转向,一溜烟离开了这个鬼地方。"

里奇最终完成了37次任务,其中包括了8次昼间任务,而且毫发未伤。随着1951年的结束,超级堡垒机组们知道,敌人将尽一切努力来保卫他们自己。

一名士兵的观点

除了知道他们将要到布满探照灯、高射炮和米格机的北朝鲜去轰炸以外,没什么能够让B-29机组成员们浮想联翩的了。但是为了在地面上给士兵的脚套上靴子,这些前线上空的昼间任务是非常关键的。其中一名对B-29有印象的美军士兵是约翰.琼斯(John T Jones),他是陆军17团的一名士官。在晚年,他成为了作家泰勒.琼斯,专写侦探和西部小说。泰勒却不知道,其中一名B-29飞行员----麦吉尔,后来也成为了一名推理小说作家。

从1950年6月朝鲜战争的爆发至1951年10月的“黑色星期二”,B-29机组们的部分之间花在了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上,比如这些第2步兵师的士兵。当米格-15把B-29从昼间的天空上赶走后,这种轰炸机就不再是步兵的一种工具了。

第2步兵师的士兵

"1951年12月,当我还是1243高地上一名81mm迫击炮观察员时,"琼斯回忆道,"在一个漆黑的冬天夜晚,伴随着巨大的响声,地面在颤抖,我们在睡袋里被抬到了空中,这里被称之为'汤碗',也就是激烈战斗的现场。一架B-29从'汤碗'上飞过,向我们前方的山上扔下了一串500磅的炸弹,两座山峰之间的距离是1300码,他们还扔下了我们称为'蝴蝶炸弹'的集束炸弹。

"轰炸是由雷达引导的,根据《星条旗报》所述,我们这一侧的友军部队正在遭受猛烈的炮击,海军的海盗和空军的野马每天都来炸3次,好让我们在中国人的炮击期间能够喘口气,但无法解决我们的问题。

"我们确实关心B-29,因为我们自己的火炮在第二个晚上3次把炮弹轰到自己的阵地上----我认为他们把射程算对了,但是弹道却被我们的山峰所阻挡。就像最后证明的一样,B-29干得很不错。让我们有大量的时间来缓解。

"不管怎么说,"琼斯总结道,"我为那些被500磅炸弹砸到的中国士兵感到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