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前线航空兵和远程航空兵在阿富汗战争中

Soviet VVS Front aviation and long range aviation in Afghanistan war/Советские ВВС фронтовой авиации и дальней авиации в Афганистане войне

GSh-2-30K加农炮仍然是飞行员和武器操作员最喜爱的武器,可是在频繁的战斗中,它并不是零故障。原因可能是零件磨损、弹链装填随意、弹壳上有灰尘和沙子、弹链收集器和枪膛堵塞。根据规定,规定的强制清洗不应迟于使用后的第二天,每消耗600发炮弹后----从机身上取下并完全拆卸清洗(这很费劲,也花了很多力气,而且效果不太好,因为过了几天弹链接收器又被灰尘堵塞了,把油脂弄得一团糟)。前线的地勤发明了各种补救措施和独创性来拯救:没有拆解航炮,而是用煤油将污垢和烟尘完全冲洗掉了,炮身是扭转了几次,取出了自旋装置和气门活塞,以便进行更彻底的清洁。

为了保护弹链收集器不受灰尘的影响,弹链上涂满了大量的油脂,它像发条一样进入炮膛内,灰尘和积炭,连同用过的油脂一起飞出。与此同时,“楔子”几乎被排除在外:在1987年秋天的205OVE中队里,一架米-24P上的航炮工作了几个月,没有进行一次拆卸和清洗,连续发射了3000发炮弹!

一架米-24从开外喀布尔的运输车队上空飞过。

航炮的位置简化了它的维护,而且电子击发的保证了防止意外走火,这在航炮中并不罕见。安全不是最后一个的问题:当航炮被卡住时,卡在炮膛里的炮弹通常必须被切成碎片,然后逐块将其拉出。

在某些情况下,加农炮帮助直升机免遭击落:一架米-24P前去帮助一支遭到包围的搜救队,瓦连京.冈察罗夫(Valentin Goncharov/Валентин Гончаров)大尉决定使用比他们更强大的武器。虽然他从来没有单挑过敌人,但是他手里有一门航炮。 直升机主动转向袭击者的方向,飞行员在驾驶舱内坐下并开火。 “幽灵”们倒下了,躲在石头后面。机组从上方越过,再从另一侧发起攻击。 部队紧紧地咬住敌人,士兵们跟着直升机从一侧转到另一侧,飞行员于短时间内击退了这些“幽灵”,直到增援抵达。

部分加农炮型米-24P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瞄准计算机。为此,座舱内安装了一种基于海洋双筒望远镜的相当紧凑的瞄准装置。测距仪显著改善了瞄准的条件,取代了以往“肉眼”估算射击距离的方法,并给出了目标的射程,对射击精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低空飞行中的米-24P。

米-24可以携带多达四个UB-32火箭巢,但这种挂载方式被认为超重了。每一个装满了火箭弹的火箭巢重量超过四分之一吨(260千克),打光火箭弹后,它们仍然以一个“筛子”的形状悬挂在挂架上,显著增加了空气阻力,所以,火箭巢一般只挂2个。由于在发射火箭弹时,需要通过操纵整架直升机来瞄准,因此,航炮的控制权转交给飞行员。另外还设想由武器操作员借助他的瞄准具来发射火箭弹的可能性,因为他的驾驶舱里还有一个控制旋钮,这使得在飞行员座舱出现故障时可以转交他来驾驶,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武器控制都切换到前驾驶室。

在使用轰炸机武器时还设想了机组的“分工”:米-24最多可携带四枚100或250千克的炸弹,或两枚500千克的炸弹。在米-24D上,武器操作员借助他的KPS-53AV瞄准具进行轰炸,飞行员只能在紧急模式下投弹,而米-24V和P则拥有更先进的ASP-17V飞行员自动瞄准具,飞行员还可以进行定向轰炸。关于定向轰炸,则使用了VSB-24机载射击和轰炸计算机,该计算机通常以半自动模式使用(在山区以“自动”模式工作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1986年,加兹尼机场金属板停机坪上的米-24V。

曾在昆都士181OVP团服役的米-24飞行员叶夫根尼.冈察罗夫(Evgeny Goncharov/Евгений Гончаров)回忆道:“有人说在山区里瞄准是没用的,所以人们发明了各种方法,在挡风玻璃上画十字准星等等。即使在准备过程中,他们也指出:‘在山区,ASP-17V和VSB-24是无用的,因为自动模式下的工作并不可靠。’我们必须在高空飞行,保持高于小口径武器的射程范围外,当然,有必要进行调整:起初,炸弹的精度偏差高达一百米,甚至更高,但几个月后,它们开始击中目标,甚至有可能不必要派出那么多的直升机----四枚炸弹中有三枚直接命中。在瞄准具正常工作期间,机组人员的行动简化。武器操作员将瞄准线对准目标,打开模式并跟踪目标,让瞄准线保持在目标上。飞行员看到的指示器指示会指向目标的位置,向左或向右,他试图按照指示器的指示引导直升机在作战航线上准确地穿过目标,保持速度和高度(他的肉眼看不到目标,因为它会立刻进入直升机下方)。计算机在适当的时候发出蜂鸣声,操作员只需按下复位按钮即可。如果是手动操作,则没有必要让炸弹‘归零’,甚至不需要与目标指示小队和管制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