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VMFA-323中队开始了他们连续第14个月的作战,空对地和空对空"热垫"机组不停地投入战斗,对于后者,最多6名机组成员坐在离他们鬼怪II不远的一辆又小又差的空调车里。这些鬼怪II被分为"主要"、"次要"和"后备"警戒值班机,这取决于地面指挥官的需要。"主要"编队可以在15分钟内抵达目标区域上空,整个任务通常持续大约45分钟。等待命令的时候,机组们都在玩"acey deucey"等其它扑克牌游戏,或者阅读家信。
在岘港,VMFA-122中队的军械团队为F-4B 148378[为了纪念中队长约翰.威尔第(John M Verdi)中校被改称F-4V]安装了三根航炮控制线,使得飞机在机身和主翼下安装航炮吊舱后每分钟可以倾泻6300发炮弹。据报道,这种配置使F-4B成为了"一个出色的航炮平台",但后坐力效应,尤其是安装在机翼上的Mk4航炮吊舱卡住时,需要仔细管理。,雅克.纳维奥(Jacques Naviaux)上校当时服役于VMFA-122中队:
"我们也许是第一支,且是唯一一支在美国国内就开始挂载航炮吊舱进行空对空射击训练的中队了----我们出色的副中队长'Bear'沃尔德沃格尔(Waldvogel)取得了出色的空中射击成绩。威尔第中校对火力有情有独钟,一门炮就很好了,而三门炮更好。大多数中队很少会使用这种航炮吊舱,因为很多情况下打了10发炮弹后就会卡膛,VMFA-122中队有一名中士非常喜欢这种吊舱,并将它们修理到可以使用。我们从平均10发炮弹的卡膛率增长至14000发----这完全归功于我们敬业且卓越的海军陆战队军械中士。
"这门炮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开始收到敌军炮火击中雷达天线罩的报告。而且高爆弹被证明在飞机面前翻滚和爆炸,因此我们的飞机会被自己的弹片击中。”
1972年,VMFA-212中队的F-4J 153798和153817在编队飞行中,这支中队于1972年4月至6月间短暂部署到岘港,却参与了战争期间最激烈的战斗。
仅1968年5月,该中队就消耗了43000多发炮弹,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茱莱附近的敌军。威廉.尼兰将中队使用航炮获得的成功归功于威尔第"将人力资源都投入进去并且保持武器流畅和协调的决心。在茱莱作业时,空气里到处都是沙子、砂砾和污浊物,很容易造成航炮的卡膛----这种武器很快就变成了1000磅的单发步枪。近距离空中支援里有它的一席之地,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依赖于凝固汽油弹和蛇眼高阻炸弹。"
纳维奥上校追加道:
"威尔第同样也让我们使用了F-4机群里独一无二的武器投放装置,通过改进后的抛弹轰炸(起初用来投放核弹)就是其中之一----做出一个所谓‘半古巴8字’的机动。飞行员拉起飞机转圈,并完成5/8的转向,然后向右拉起或者向下45°俯冲,抵达进入高度再拉起。炸弹在机动中适当的地点扔下,它们继续向目标落去,而飞机则朝相反的方向飞行,威尔第的理论是,任何能够将弹药击中目标且对机组人员风险最小的技术都是好的技术。
"抛弹轰炸的起始点是海平面500英尺高度、速度500节。起初拉起的过载为4G,炸弹于25000英尺高度投下,让机组远离高射炮的攻击范围。威尔第最初的想法是使用集束炸弹,但在这样的环境下被严格限制使用。一枚CBU-87集束炸弹里包含有685枚网球大小的小炸弹,这些炸弹一接触就会爆炸,扔下12枚集束炸弹将会把80200枚小炸弹丢给你的敌人,这往往会使他们保持低头。"
延续了炸弹涂鸦的古老传统,VMFA-212中队的迪克.尤尔斯(Dick Ewers)上尉蹲在一枚Mk82蛇眼高阻炸弹旁边,炸弹上写着"猜猜谁会来吃晚饭?"以方便快速阅读的北越部队。1972年"枪骑兵"中队驻扎在岘港,隶属MAG-15大队。
火箭弹袭击持续了整个1968年,当美军得到警告说一支大规模运输队正沿着胡志明小道南下时,一些VMFA-122中队的鬼怪II前往泰国柯叻和乌汶空军基地呆了一两天。就在这样的一支分遣队里,8架飞机受命于第7航空队指挥,前往边海河(Song Ben Hai)周围布雷----虽然不是F-4B理想的工作,但一支"十字军战士"中队的鬼怪II在防空火力压制过程中消灭了一座37 mm高射炮阵地。
7月8日,VMFA-122中队的E.R.霍华德(Howard)中校在驾驶F-4B 148432时在第6次通场攻击中于400英尺高度被击落,地点距离岘港仅3英里,他和雷达拦截官R.D.海斯上尉飞到海上跳伞。当月还有9架F-4B被击伤,其中一枚23 mm炮弹将一架鬼怪II座舱盖打穿,打断了弹射座椅上的降落伞线,翼根的解锁电缆被7.62 mm机枪子弹打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