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中的B-57堪培拉

B-57 Canberra Units of the Vietnam War

武器系统官R.K.马克尔(Markel)上尉是首批驾驶这种新机进入战斗的机组成员之一,他不认为B-57G像马丁宣传的那样是一款“超级飞机”,但他认为一些设备确实很有帮助:

“为了搭载各种各样的传感器,B-57G在原有的空气动力外形上做出了大量改进,它安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但即便如此,巨大的整流罩带来的空气阻力很明显地影响了飞行品质。和之前没有经过改装的型号相比,它就是条狗。侦察高度为5000英尺,为了节省油料,我们被迫在这个高度飞行,这样传感器的观察效果就降低了。它同样还是不具备空中加油的能力,因此任务时间(还有抵达目标上空的时间)都被严重限制住了。我们的任务通常持续2至3小时,大约只有1小时的时间在目标区内滞留。

“传感器的距离也被限制了,通常,当一个目标被发现后,我们就已经飞过了投弹点,转身回来目标就找不到了。移动目标指示器(MTI)完全是个失败的作品----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飞机的服役,而且从来没有被解决过。电子对抗设备很好,但是可有可无。如果在我们于老挝巡逻的路上有任何雷达制导的武器出现,它们都不会瞄准我驾驶的飞机。有人告诉我传感器维护很困难,但是除了移动目标指示器以外,在140多次任务里我的传感器没有坏过一次。确实,我从来没有在机库里因为设备问题而询问飞机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此外,我还被告知激光制导炸弹的失效比率为三分之一。我的效果则要好很多,每一枚扔下去的激光制导炸弹都命中了目标。我们的地勤们自然也非常出色,无论我们的设备出现何种故障,他们总是能把它修好。”

佛罗里达州奥兰多附近的麦迪尔基地,B-57G 53-2929完成了一次训练任务后正在爬升。在13BS中队加速完成G型换装训练的同时,该中队转属1TFW联队。绝大多数此类任务都使用常规炸弹或者不携带炸弹。当这些飞机被部署到战区后,主翼下方经常挂载激光制导炸弹。

因为B-57G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所以乌汶基地13BS中队的地勤里混杂有美国空军的技术员和机身内各种特殊设备承包商的民间“科技代表”。起飞后,B-57G的机组还要面临巨大的挑战,学会如何用激光照射目标并投下激光制导炸弹将其摧毁,为新战术和技术而采用的新式“灵巧”炸弹要求对错误进行反复地验证,就像马克尔上尉回忆道的:

“将激光制导炸弹的投放和引导结合起来需要做一些事情,我们遇到的问题就是炸弹会落到飞机的后面,而且在水平飞行时,传感器无法转向后方去盯着炸弹撞地。它只能在前方进行90°转向,无法跟上落在飞机后面的炸弹,这导致炸弹在命中目标前无法进行持续照射。

1970年7月,到达东南亚的B-57G机组在泰国乌汶基地受到迎接。此后又有10架G型机加入进来,这些飞机被指派给13BS中队,后莱由8BS中队接手。

“为了使得照射效果更好,炸弹的控制面要求其必须在速度高于250节时投放。解决方案就是后座捕获目标并通知前座飞行员,他将推上油门,让飞机速度超过250节。扔下去后,他收回油门并拉起爬升,失速是不可避免的。当机鼻指向下方后,传感器将对后面足够远的目标进行照射,直到炸弹命中,在修正失速状态的同时时保持对目标的照射。这么做不优雅,但确实奏效了!”

这相当奇葩,而且在遭到攻击时,很多B-57机组都做出了危险的机动。在这种飞机上获得了经验之后,后来的激光目标指示器都得到了改进,比如F-111装备的AN/AVQ-26铺路大头钉激光瞄准吊舱,它被装在一个万向头上,可以旋转180°。

与AC-130的搭配使用

即便是借助所有的新航电设备能让B-57G可以在黑暗中搜索,但他们继续和C-130搭配使用,只不过此前的C-130照明弹投放机换成了AC-130A炮艇机。有一件事情要说,AC-130可以通过自身一侧安装的激光目标指示器来照射目标,然后绕着目标盘旋,时间足够的长,以便B-57G扔下的激光制导炸弹能够准确地命中目标。

AC-130A先于B-57G来到战区,这种炮艇机驻扎在乌汶,上面安装了和堪培拉一样的传感器。然而,这两种飞机的主要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的每一个传感器系统都有一名专职机组操纵----这就是前视红外、雷达、微光电视设备和电子对抗设备的专门操作员,此外还有一人专门负责领航,AC-130上还有一个磁带录音机,记录下各种任务设备的输出,而且同样也有专人负责操作磁带录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