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第一年冬季,直升机最重要的任务是为驻扎在阿富汗的部队提供补给。下雪的天气使几条道路无法通行,直升机几乎成为运送一切物资的唯一手段----从食物和弹药到冬衣、柴火和驻军图书馆的书籍,为部队提供了勉强能够撑下去的理由。那时,驻军的人数已经达到81,800人。很大一部分房屋由建筑材料-木板,钢筋和水泥组成,这些材料用于在公路和小道上建立检查站及哨所。只要直升机可以起飞,货舱里就装满了货物,而塞进粗糙原木的直升机也就不足为奇了。省会法扎巴德由于持续的降雪而完全被隔离,但直升机却保证了驻军免受饥饿。在与苏联接壤的地区,控制帕米尔地区的莫斯科边军的米-8T(边防支队驻扎在塔吉克斯坦莫斯科夫斯基村)承担着主要工作,他们带上武器,在前方保护边境,其中包括位于阿富汗一侧的一连串检查站和观察哨,以防止敌人活动。
50OSAP团的领航员A.捷佳列夫(Degtyarev/Дегтярев)上尉,他身上穿着NAZ-I救生衣,带着ZSh-5b飞行盔,手里的AKS-74自动步枪上绑了2个弹夹。
投送了部队后,部分直升机组撤离,剩下一些米-8在隐藏身份时,把红五星换成了阿富汗的标识,被纳入了“当地中队”。为了组建这支中队,还专门从苏联各地集结了塔吉克族的飞行技术人员,他们的面孔和语言都像阿富汗人。但该单位并没有成为“纯塔吉克”中队:因为无法招满规定数量的塔吉克人,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塔吉克人都适合,此外还有6名“白人”飞行员留下,中队长是经验丰富的维克托.西多罗夫少校。然而,只要一说俄语,这样的伪装就被撕破了,俄国人讲话的声音甚至在一英里外都能听到,而匆忙涂刷的阿富汗国籍标识也与平常相差甚远。
1980年春,直升机部队再次开始集结在阿富汗,将他们安置到不同的驻地和责任区内:巴格拉姆和喀布尔的米-8在该国中部及恰里卡尔山谷(一直向东延伸到萨朗和米特兰山口)工作。以坎大哈为基地的280OVP团控制了南部地带----主要的公路和周边地区。信丹德的302OVE中队在西部省份展开战斗,覆盖了与伊朗的边界。在北部省份,来自法扎巴德和昆都士的181OVP团的米-8负责喀布尔-苏联边界沿线,并以供应充足著称。如有必要,为执行任务、转移和补给部队,直升机小队还会利用其它机场进行机动,这些机场用沥青条、大块碎石或匆忙铺设的金属打孔钢板作为跑道,位于山沟中的伽兹尼,赫拉特、法拉和拉什卡尔加(后来被飞行员称为洛什卡列夫卡)饱受炎热的“阿富汗”气候之苦。为了提高效率,通常有必要向当地派驻一、两支小队,那里即使连加油也令人头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建立了野外储存设施,往大块的橡胶“葡萄酒皮”里灌燃料,或者派一头“奶牛”----米-8或米-6来加油。1980年8月,加油机直升机在该国西北部的迈马纳(Меймен/Maymana)着陆,为两个直升机团提供燃料。
1988年12月的巴格拉姆机场上,一架262OVE中队的米-8MT装甲板上涂满了任务标记,对于直升机飞行员而言,一颗白五星相当于50个起落架次。
1980年4月,181OVP团的一名副中队长弗拉基米尔.科普奇科夫(Vladimir Kopchikov/Владимир Копчиков)被敌人火力击落,他的米-8直接迫降在罗慕亚尼西(Romuanishi/Ромуаниши)村中心广场上。中队长瓦西里.谢尔巴科夫(Vasily Shcherbakov/Василий Щербаков)少校前去营救机组。弗拉基米尔.奥博洛宁(Vladimir Obolonin/Владимир Оболонин)大尉率领的一支小队在村庄上空盘旋,负责掩护。这样的情况很难使用火箭弹,因为迫降的直升机就位于杜瓦尔土屋中央,只要开火就有可能打到自己的直升机。安装在舱门上的机枪起到了很大作用,连续不断的火力压制了敌人,使他们无法接近被击落的直升机。谢尔巴科夫在一旁救出受伤的机组,迎着还击火力起身离开。
实际上,1980年3月30日的前一天,在类似的情况下,奥博洛宁和181OVP团副团长盖努季诺夫少校不得不去营救另一支的米-8机组。尤里.弗拉索夫(Yuri Vlasov/Юрий Власов)大尉的座机紧急降落在巴哈拉克(Bakharak/Бахарак)附近的法扎巴德峡谷,那里是杜什曼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奥博洛宁降下去试图营救时,一名飞行技术员被打死,但他还是设法把坠毁的米-8的飞行员们从敌人火力下接走并离开,同时用机枪进行了还击。
一架米-8正在离开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