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中的F-105雷公米格杀手(雷公续篇)

F-105 Thunderchief MiG Killers of the Vietnam War

炮对炮

和F-105“电锯”般的M61A1航炮相比起来,米格-17的武装更加老旧,一门诺德尔曼N-37D 37mm航炮还是二战时代的产物,当飞行员按下操纵杆上的红色炮钮时,航炮将会以400发/分钟的射速打出26.5盎司的炮弹。只要一发炮弹击中易受损的位置,那么这架飞机就报销了。美国飞行员说他们可以明显看见单独的炮弹像橙色的火球一样从炮口里打出来,每发炮弹后面还会拖着红色的火焰。尽管只携带了40发37mm炮弹,但飞机上还安装了2门诺德尔曼—莱克特的NR-23 23mm航炮。每门炮的射速为650发/分钟,各携带有80发炮弹。米格-17三炮齐发的威力是可以想象的----每秒打出35磅的炮弹,持续6秒钟,覆盖距离超过3500英尺,但是加上原始的瞄准具,开火时间只有F-105的一半。

米格-17的机身简单而坚固,不像他们的美国对手一样需要很复杂、脆弱的系统和电子设备。然而,飞行员的视野被座舱盖的滑轨和机身两侧的球茎限制住了。气泡座舱的框架和弹射座椅挡住了绝大部分的后方视野,需要潜望镜观察,前方的能见度也因为厚重的挡风玻璃和ASP-4NM瞄准具而大打折扣。针对每一名飞行员,弹射座椅只能用座椅板来调整高度。米格-21的视野也很差,尤其是后期型号,而美国飞行员则利用了这一缺陷。

北越空军的军械员们正在给一架米格-17的37mm N-37D航炮和23mm NR-23航炮装填炮弹,而且用绞盘把航炮的弹药盒放下来。1967年2月,美军的情报估计北越空军拥有73架米格-17和18架米格-21,当年6月份则分别下降到41架和15架。

F-105飞行员试图用一串20mm炮弹直接击中米格-17最脆弱的部分----发动机、座舱、和飞机后机身尾喷管附近的36加仑油箱。由于火神炮是一串炮弹射出去的,不可能保证“100%命中”,飞行员经常摇动操纵杆来散布炮弹,增加其命中率。如果一串炮弹全部命中,那么火神炮可以把一侧主翼或尾部切掉。航炮的准星经常置于一架转向中的米格机前方,这样就可以让它钻进炮弹里,而F-105也不用转得那么急。

在航炮瞄准方面,2种战斗机的飞行员在有效使用的时候都遇到了困难。米格机飞行员因为振动而受阻,如果飞行员跟着对手转向,那么一个前提量不足的瞄准具就会“失去”它的目标,航炮糟糕的协调性和飞机在高速时缺乏稳定性导致炮弹在天上乱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开火前尽可能地靠近----F-105飞行员在训练时的最小开火距离为1000英尺,瞄准具和雷达跟踪均良好。

F-105是一种更加稳定的航炮平台,但是飞行员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开关调整来重新将航炮的控制和瞄准具设置为空对空模式,而不是空对地模式,因为同样的瞄准机制被用于两种模式。5个必要的开关很小,而且位于座舱下方,要求飞行员的目光离开目标数秒钟,在这期间,开火的机会可能会失去。驾驶F-86佩刀和F-100超佩刀的飞行员更喜欢他们快速而又简洁的开关更换流程。

典型的F-105D座舱,雷达控制板在主仪表板的雷达显示屏下方。再下面是武器控制板,那些靠近地板上的武器断路器看起来永远都够不着。座舱看起来很大,而且都涂上了颜色,但是在战斗中,一些飞行员发现座舱盖的结构夸张得刺眼,而且还有内部反射的问题,尤其是在被划伤的时候。给吸烟的飞行员还提供了烟灰缸,他们担心抽烟时会由面罩后方的氧气助燃----尽管如此,还是有几名飞行员被烧伤。

F-105的战绩里有10个都是没有使用瞄准具获得的,因为当时飞行员们没有时间来进行适当的调整,而且飞行员仅仅是用机鼻对准了目标,有的时候把机鼻的空速管当作瞄准的参照物。在飞行员使用瞄准具进行的40次攻击中,有10架米格机被击落。挂载了集束炸弹的铁掌编队在攻击地空导弹和高射炮阵地期间经常将瞄准具设定为空对空模式,因为集束炸弹的投放不需要像铁炸弹投放那样精确。

这个“低头”开关设定问题由于座舱的严格布置而导致问题加剧,尤其是在后方,而且通过保持相对紧密的“战斗翼”队形,各架飞机之间相隔500至1000英尺,这就需要对剩下的编队进行目视参照。为了保证不会有米格机机动到编队看不见的后下方,这样的密集编队飞起来很困难。

在北越上空和米格-21及米格-17作战只是让他们在1968年前真实地了解到了这两种战机的能力,当时以色列把一架从于1966年伊拉克弄来的米格-21F-13借给美国,在格鲁姆湖(51区)参与甜甜圈测试项目,直到1969年,以色列才再度提供了叙利亚空军在一次演习中损失的米格-17,它们同样也参与了钻头和渡轮项目的测试,其中一架米格-17被留在了格鲁姆湖,1972年又有更多的米格机加入进来。

前往战争的道路

和美国空军相比起来,北越空军的历史则要短得多,直到1956年,他们手里还是一批过时的法制和英制飞机,但是当年3月,110名学员被送往中国接受基础训练,而其他人责备派往苏联的克拉斯诺达尔飞行军官学校学习,再到捷克斯洛伐克接受指导。1960年,第一批52名飞行员开始在云南蒙自基地接受米格-17换装训练,这里靠近北越边境。完成训练的飞行员于1962年末回到北越,1964年2月,苏联把36架米格-17和米格-15UIT(两种飞机在苏联都已经过时了)交付给北越空军的第一支战斗机部队----驻扎在福安(内排)机场的921“红星”团。1964年8月东京湾事件爆发的时候,该团已经完全具备了作战能力。(详见《越南米格-17&19战史》)

苏联的《军事思想杂志》提到:“在训练越南人完整地使用现代武器方面遇到了非常尖锐的问题”,而且“加强北越防空力量首先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起一套早期雷达预警系统”。上面同样还评论道“到了1965年末,这个防空系统还并不完整”,而且北越人不愿意按照苏联人的教义把防空力量集中在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设施上”,而是喜欢在国内的各个地点采用“游击伏击”的战术。这份报告认为防空单位之间糟糕的协调和早期预警设备的使用不足将贯穿整个1966年。

1965年夏,又有30名飞行员从苏联回来,使得组建第二支米格-17歼击机团成为了可能,这就是923“安世”团,从1966年1月起,921团便开始换装米格-21。自1964年3月921团首次开始战备值班,至1966年4月23日米格-21首次在战斗中出现期间,北越空军专门对抗美军空中活动的力量只有米格-17飞行员和那36架战斗机。同样还有一些猜测,一些北越空军的战斗机是由苏联飞行员驾驶的,就像朝鲜战争中的一样,但是越南和俄罗斯方面的材料至今仍表明,只有教官带学员上天进行训练,没有参与真正的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