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F-104系列战斗机服役史

F-104 In Taiwan

4. “星战士”力所不及之处

除了最基本的空对空、空对地作战能力外,每个F-104中队还要求保持至少4名接受过高空飞行训练认证的“星战士”飞行员编制。前后5天的高空训练分为12小时理论学习,14小时试穿试制高空压力服和2小时高空飞行低压舱训练三阶段。每个通过的飞行员每年还必须经过1天复训方能维持资格。早先F-104飞行员都有机会派往嘉手纳美军基地进行高空飞行训练,七十年代后期改由冈山空军医院自主建立相关能力以代替。

向蒋经国公开展示的F-104高空压力服

值得一提的是,台空军F-104中队还可以以美军高空侦察机为假想敌,进行有针对性的高空高速目标拦截训练。在此类训练假想中,由于台湾海峡空域狭小,因此拦截机起飞后,需要往目标反方向爬升至预定高度后,才能加速至预定速度执行拦截。因战机爬升并完成加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拦截机往往只有一次拦截机会,这同时也是对战管、空管和地勤单位的一大考验。

在1976年的首次联合训练中,第7中队中队长孙国安和副队长陈明生中校负责驾机拦截一架从冲绳飞来,高度5万英尺的美军RB-57。在RB-57来到预定拦截点前13分钟,二人按计划进行紧急起飞,但不料一架爆胎的美军F-4C堵塞了清泉岗的跑道。等到二人在跑道完成清理后紧急起飞并爬升到预定高度,RB-57早已经飞跃了拦截点,成功完成了模拟投弹。此事暴露了F-104即使纵有优秀的高空拦截性能,在面对哪怕是RB-57这样的对手,也存在着相当大的破绽。受此刺激,台军开始酝酿向美国求购新一代远程防空导弹系统,以作为战斗机拦截网的补充措施。

5. 基地训练显神威

从1986年起,台空军内部开始陆续讨论是否裁撤空军训练司令部,代之以更为标准化,与以往依靠主观判断定成绩的旧式训练体系不同的新式空、地勤人员培训制度。时任空军总部训练组组长的蔡维纲中校提出可以效法陆军所建立的训练基地制度,建立专业的标准化训练基地。这个想法得到了两位前F-104飞行员,即总司令陈燊龄上将与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赵知远上将的认可。

随即当年7月1日台空军基地训练指挥部在清泉岗基地正式成立。首任指挥官是李子豪少将,副指挥官是曾任“雷虎小组”成员的王正雄上校,空勤裁判长是孔学敏上校,地勤裁判长是林毓青上校。裁判组经过两月努力,总算完成了系列空、地勤课程安排,学科与术科评价表编制等标准化训练程序难点任务。

1986年9月至12月,清泉岗基地训练指挥部迎来了第一批受训部队,即正在该基地换装F-104的第499联队。担任第11大队大队长的傅慰孤上校要求所辖三个中队分别钻修仪器飞行、空对空拦截和空战机动战术,并由在台东基地经过“炸射班”培训(即第46“假想敌”中队前身)的教官担任战术攻防课教员。空对空拦截课程则结合空军战管联队的管制官共同进行纸上作业,完成各种战术的研讨。完成系统化基地培训后的第11大队战力果然突飞猛进,得到了长官“第11大队飞行员在F-104G飞机的性能操作上,胜于第3大队!”高度评价。

1987年全空军炸射比赛开始在清泉岗基地举办,所竞赛的项目有空、地靶射击和地勤潜力挂装等科目。在当年的比赛中,第3大队派出金乃杰中校、应嘉生、穆少文少校,张鸣群上尉参加空勤组比赛,夺取了团体组第二名的成绩。穆少文少校夺取了空靶射击冠军的殊荣。在次年所举办的炸射比赛中,第11大队派出游永松中校、柯濠少校、涂相文上尉和汪东平中尉参赛,勇夺团体第一名。

编队飞行的F-104G

随着台东志航基地第46“假想敌”中队在1988年7月开始采用美制空战战术演练仪(AMCI)进行训练,空军决定将挂载翼下感应吊舱(PAD)的F-104部队轮换前往台东进行定期模拟对抗培训。1990年7月,第一支轮换的中队,即第8中队的空、地勤单位开始分别以空运和陆路两种渠道前往台东。由于在此之前“星战士”部队几乎没有外场作业的经验,因此在移防台东前第8中队做足了准备工作。除前去训练的3架TF-104G、9架F-104G由沈远台中校带队飞往台东,一部分地勤搭乘C-130运输机空运前往外,地面梯队则由辅导长王长河中校率领,绕行大半个台湾到达志航基地。

得益于台东基地良好的训练天候,精良的训练设备和专业的教官队伍,第8中队在志航基地训练期间得以摆脱旧式“自由心证”的训练评价方法,战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在充足的零备件供应和地勤人员的精心维护下,以往一直以“难伺候”闻名的F-104在台东训练期间妥善率达到了85%-100%,远超空军总部所规定的的70%标准。受第8中队成功进行首次外场基地训练成功的鼓舞,第3大队所辖的第7、28中队随即在同年8、9月陆续成功进行了相同的外场移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