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维系“星战士”战力的幕后英雄
“空战出英雄,地勤一半功!”这句台空军中广为流传的经验生动地阐释了后勤保障与维护对现代喷气式战斗机战斗力发挥的巨大作用。对于以精密器械多,难以维护的F-104“星战士”系列战斗机来说,台空军维护保养水平的高低,无疑决定着该机的服役表现!
1.F-104系列飞机维修能力的建立
早在第8中队还未完成接收第一批F-104B战斗机时,负责全空军飞机大修的屏东空军第一供应区部就接到了第一个任务:1961年7月20日,王继尧上尉驾驶的4101号F-104B因操作失误冲出跑道损毁。第一区部在没有先例可循的困难条件下,历时674天完成了初始机身结构维修能力的建立,终于将该机在次年8月4日修复。
维护中4514号F-104J,正在检测公差
从1961年1月起,屏东空军第一供应区部(1977年后更名为第1后勤指挥部)开始在美国教官的指导下逐步建立F-104飞机维修能力。首先建立的是试验装备厂和“则要检修”能力,专门负责试验装备维修与调试。1963年第一区部建立“则要检修”(IRAN)能力,并完成技术指令的翻译工作。
其次建立的是发动机翻修能力。1961年6月空军第1供应处开始筹建J-79发动机翻修能力。1962年美军顾问团在台南空军基地设立J-79发动机维修培训班,第一供应区部除派员参加外,还先后派出5名以吕维钧中校为首的技术人员前往美国本土通用电气公司学习。1965年6月1日,空军第一供应区部正式设立J-79发动机维修科和飞弹补给室等机构。1966年第一供应区部发动机维修厂房正式完工,开始执行J-79维修任务。1967年7月1日第一区部发动机维修能力正式建立,第一台J-79-11发动机于8月3日修理完毕,并完成试车。
还是4514号维护照
除了厂级维修能力的建立,率先使用F-104的第三联队还在其第3修护大队内建立了该机部队维修能力。从1971年开始第3修护大队开始在美国技术援助下建立将J-79-11A发动机自行升级为J-79-11B发动机的能力。1977年第3修护大队开始具备F-104飞机航空电子设备的翻修能力。
1970年6月8日4145号TF-104G因故坠毁。事后调查发现金属疲劳为主要原因。为此第3修护大队于1971年建立了非破坏检验(NDI)能力。为了减少飞机金属疲劳,F-104机队在训练中开始执行+6G/-4G过载限制。
随着美国军援自70年代起开始陆续减少,台空军开始自力研发制造F-104系列飞机的一部分耗材与零部件,并开始进行小幅度的改进,先后完成了UHF甚高频无线电,LUU-2照明弹16联装发射器,火控雷达5海里B型扫描等新设备与功能的升级。
维护中F-104J
进气道维修士
2.“阿里山八号”计划:第一次自行组装F-104的尝试。
为补偿 “八一七公报”中对台军售的限制,美国政府同意在 “阿里山八号”计划中牵线台湾购买从西德空军退役的27架TF-104G和39架F-104G,另外包括27台J-79发动机和17具加力燃烧室备件。1983年1月14日,首批23架飞机及26具发动机零组件经海运抵达高雄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卸货时由于负责接收人员的疏忽,撕毁了原有集装箱上的分类标签,致使后来又不得不花了半年时间进行再清点。清点完成后,相关组件被分别送往各个负责单位进行检修、组装与试飞:
机身、机翼组件交与屏东空军第1后勤指挥部组装。飞机液压操作系统交由台中水湳空军第2后勤指挥部组装。飞机发动机交给冈山空军第1后勤支援处组装,飞机弹射座椅、降落时、救生艇等交给冈山第3后勤支援处。飞机的航空电子系统交由清泉岗第3修护大队军械电子中队进行处理。组装完成后的零件最后统一交给屏东第1后勤指挥部进行最后组装,并由第1后勤指挥部下属电子军械厂完成M61机炮的翻修工作。飞机在第3课(生产课)整体组装完成后,先交与第1后勤指挥部检验科进行检验,再由试飞科完成试飞合格后方可交付部队。
F-104编队空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