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鬼怪II米格杀手1965-1968 (2024修订版)

USAF F-4 Phantom II MIG Killers 1965-1968 (2024 revision)

米格杀手拉尔夫.韦特哈恩(Ralph Wetterhahn)的看法是,F-4C并不适合空战,结果导致了如此差劲的战损比:

德裔飞行员拉尔夫.韦特哈恩(Ralph Wetterhahn)和F-4C-20-MC 63-7641,尾舵上涂有433TFS中队"幽灵和黑8球"的涂装(1967年初被撒旦的天使队徽取代)。然而,此机下方剥落的黑色油漆表明(雷达罩下没有AAA-4红外传感器的外壳),这架鬼怪II之前曾隶属于乌汶基地497TFS"夜间猫头鹰"中队。红外传感器的外壳是F-4海军血统的后遗症,美国空军没有为其鬼怪II安装AAA-4。从Blk24批次开始,F-4C就配备了"普通"天线罩(早期的F-4D上也使用过),而早期的飞机本应重新安装雷这种达罩。然而,补给链的延误意味着许多F-4C使用"F-4B"型雷达罩进入战斗,并在此后保留了它们。在一些飞机上,这里面安装了一台战斗摄像机。

拉尔夫·维特哈恩和F-4C-20-MC 63-7641

"飞机没有航炮,两种空对空导弹的可靠性只有10%,你不得不认为F-4C作为战斗机的能力很低。我们正在与1950年代的米格战斗机进行战斗,我们唯一真正的优势是加速脱离,我随时都会用它来换取盘旋性能,和米格-17盘旋格斗无异于自杀,但和米格-21盘旋格斗就可以表现得很好,可是目标却太小了,很难让他处于视线范围内。我们的体型是米格机的两倍,还有那长长的尾烟。可我还是愿意驾驶F-4去河内上空,而不是F-105!"

虽然拥有这些缺点,但1967年上半年,美国空军的F-4仍取得了一段成功,并摧毁了北越空军的米格-21部队。

第二章 砍刀行动和之后的作战

尽管1966年的米格活动给美国战斗机造成的损失微不足道,而且新的QRC-160(AN/ALQ-71)电子对抗吊舱于1966年10月开始列装后,由地空导弹或雷达瞄准的高射炮造成的损失有所下降,但是北越空军骚扰美机编队的次数越来越多,米格-21和AA-2环礁导弹的威胁尤其严重,他们的战术就是迫使美机丢掉炸弹并进行自我防卫。1966年12月,在针对路线群VI内目标派出的所有飞机中,有1/5的飞机都收到了附近有米格机存在的警告,因此不得不提前扔掉炸弹。一些携带炸弹F-4C双机编队通常被安插到F-105编队中,以便在发现敌机时快速抛弃外挂物,保护雷公机群。

1966年1月,北越空军921团开始同时使用米格-21F-13和米格-17这两种型号的战斗机,4月23日首次与F-4遭遇,并于4月和5月间一共发射了14枚环礁格斗弹,但是一无所获。飞行员们发现,在驾驶灵活的战斗机时操作小型跟踪雷达和光学瞄准具极具挑战性,直到6月7日,921团的米格-21才获得他们的第一个战果(355TFW联队/333TFW中队的F-105D 61-0168,美国空军的记录是被高射炮击落)。921团的首个可确认战果----于10月5日得到证实(64-0272号机),飞机隶属8TFW联队/433TFS中队,是在为EB-66护航的过程中损失的,这也是战争期间美国空军第一架被空对空导弹击落的F-4C。

直到1966年12月,航程短的米格-21的飞行员都集中精力保卫自己机场附近的空域。这个月里,他们的苏联教官建议将这些飞机部署在既定的攻击编队路径上,以便提高他们的拦截效率。他们修改后的战术包括快速发起攻击,超音速掠袭轰炸机群,从1500至2000米距离处发射AA-2导弹,然后从低空返航。

俯瞰泰国的乌汶基地。

乌汶基地

美国空军计划将这些诸如福安(内排)机场这样的滚雷行动的绊脚石踢掉,可以消灭驻扎在那里的16架米格-21。另一种选择就是尝试把米格机赶入空战,而且自从1965年起,参谋长联席会议就提交了一系列的计划,旨在将这些飞机引入F-4的伏击圈中。砍刀(Bolo)行动(以菲律宾人打猎的刀子或者是北美印第安土著"bolas"的打猎武器)就敲下了,据计算消灭了北越空军44%的一线空中力量(米格-21),正如美国空军的CHECO项目报告接下来指出的那样,行动中的战果占当时美国空军总战果的21%(至那时为止)。至1967年底,美军的总体空战战损比是5:1。

1966年9月30日,当罗宾.奥尔兹上校在乌汶基地接管8TFW联队的指挥权时,他的战斗机作战理念植根于他作为479FG大队的P-38和P-51飞行员的二战经历,但奥尔兹并不接受当时战斗机飞行员训练的观点。然而,对于他的飞行员来说,奥尔兹上校对现阶段空战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乔治.麦金尼(George McKinny)中校的观点是这些与奥尔兹上校一起作战的飞行员中的典型:

"很简单,他是我们伟大国家历史上少有的出众的领导者,当时最优秀的美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都前往乌汶追随这位偶像投入战斗。"

1945年4月4日,罗宾.奥尔兹在他的P-51D 44-11746 "SCAT VI"前,座舱盖上的战绩包括了不少于17架对地扫射时击毁的德机。二战结束时,他的最终空战战果为13架。

罗宾.奥尔兹在他的P-51D 44-11746 'SCAT VI' 前

1960年代,当美国空军专注于战术核打击任务时,奥尔兹上校就主张对常规空对空和空对地战术进行强化训练----这正是越战这种环境下的战术。

他在乌汶基地的前任乔.威尔逊(Joe Wilson)上校在名为"快速罗杰(Rapid Roger)"的测试项目中专注于可预测的打击任务,以保持F-4的出击率尽可能高。这些测试包括了夜间任务,对机组人员和维护人员的资源造成了进一步的压力。当第7航空队指挥官威廉.莫迈耶(William 'Spike' Momyer,同样也是二战的一名王牌,即译者的另一篇译作《塔斯克基航空队》中第二章所提及的33FG大队的大队长)任命罗宾.奥尔兹接替威尔逊上校后,疲惫不堪的8TFW联队在奥尔兹上校的带领下面貌焕然一新。